站在執行力的角度,“説到”與“實現”之間也差一個“做到”。如果把學生對校園基礎設施服務的不滿看成自下而上的呼聲,把校長在畢業典禮上的致歉當成自上而下的反饋,那麼,還請把這種服務意識和管理意識貫穿在治校的始終,而不是僅僅表現在“畢業時”。就像一所高校辦得成功與否,不能只歸功於一個校長,而是全校各個職能部門、各個責任主體的共同擔當。小到一棵行道樹,大到一個校園規劃,都需要拿出方案、落實方案、檢驗方案,最終在實施中達到最優成效。
當然,校長不是學生的“保姆”,學校管理者不是學生的“管家”。做好學校後勤保障工作、在生活等各面方為學生服務好,是包括校長在內的管理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樣,學生也是學校管理的參與者和建設者,他們不是被動地接受學校提供的服務。當學生有問題、有意見、有要求時,“反映出來”就是一種管理上的參與、改進上的推動。而在不少高校裏,學生自發的社團組織都在公寓文化、食堂衛生、圖書館管理員助理等工作上作出了成績。共建共用,在高校管理中也是值得推崇的理念。
話説回來,校園是知識的高地、學術的聖地,除了吃喝拉撒的日常活動,做好學科建設、師資建設、學術建設等工作,更是學校的重中之重,而貼心且暖心的生活服務也是做好這些工作的基礎。從另一個層面上講,如果一所大學的校長在畢業之季,送給學生的臨別之言不是學術理想、社會價值、人生感悟、未來方向,而是用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或舉動博得眼球,更不可取。
俗話説,聽其言而觀其行。如今,我國正在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雙一流”建設,不僅需要響噹噹的硬體條件,更應該營造成風化人的軟體氛圍。從細微之處著手、從關鍵之處著眼,校長們把辦校治校的責任擔起來,把目標承諾真正落實好,讓學生感受到母校的溫暖,這比任何看似有誠意的道歉都更值得稱讚。
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