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應酬文化調查:部分學生稱聚餐成負擔(圖)

2016-03-04 10:51:16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在受訪大學生中,69.2%的學生表示校園內的聚會活動受到“拼酒等社會風氣或其他流行文化”的影響,發起者結賬、AA制、輪流賣單成為主要的結賬方式。

  帳單折射學子間的貧富差距

  在受訪大學生中,89.96%的學生表示聚會活動的花費來源於家庭。

  同學間的聚餐消費讓陳雲鶴唯恐避之不及。從上大學開始,她就沒再從家裏要過錢。兼職做家教、在學校的勤工助學崗位打工、憑成績取得的獎助學金,成為她供自己和弟弟讀書的經濟來源。每人平均上百元一次的聚會在她眼裏是筆不小的開銷,“夠在食堂吃一週午飯了。”但她表示,班裏溝通感情的聚會,“像嘮家常那樣的”,自己也會參加。

  而對許飛來説,同學聚會應酬的帳單是有價值的,同時也是大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這意味著你的人脈、交際圈,我父母會給我承擔這部分費用。”母親特地留給他一張信用卡,告訴他結賬時直接刷卡即可。社團換屆前期,許飛和朋友認為這段時間“最需要打感情基礎”,所以他幾乎每天都有應酬,而到底為此花費了多少,他自己也説不清楚。

  “社會互動有很多,聚餐只是其中之一,重要的從來不是吃什麼。”鄭州大學社會學博士研究生董中煜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但是,這會産生一系列的影響,其一是造成一些學生的社交壓力和心理焦慮,對家境不好的學生尤甚;其二是容易造成學生的層級化和對立;其三是容易形成錯誤的社會認知,把請客吃飯作為社交的主要獲得手段,其實能力和地位才是社會關係中最重要的;其四是對高校聲譽産生負面影響,進而降低社會對大學生的評價。”

  家庭、社會的正確引導不可缺失

  哈爾濱商業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郝大江明確表示這種消費現象確實存在。但他認為,大學生應酬交際本身就不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重要事項。中國文化習慣在吃飯的時候表達情感、需求,並進行溝通交流。但是這種方式多數是針對社會人的。現在一些大學生把聚餐當成一種交際平臺無可厚非,但喝酒酗酒,那就是不對的。

  郝大江説,社會上的應酬參與者大多都是被動的。而現在在大學生群體中出現了一種主動地想去吃飯、喝酒的現象,實際上是受到一些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從而做出的不正確的選擇。例如官場氣氛,就被錯誤地納入學習和消費。“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郝大江明確指出,大學生通過聚餐來合理表達自己的工作交流、生活交流、經驗交流,都很正常,但是這個比例是很小的。多數情況下是通過這種方式,建立一種人際關係,説白了就是把一些正常的、規範性的工作變成一種附加的情感交流、感情因素。

  “就社會學的角度而言,從社會的整體生産方式到個人的交往方式中出現一些新的現象,並不是很奇怪的事情。” 針對這類現象,西南民族大學社會學與心理學學院教師廖正濤如是説。在他看來,應酬文化在高校校園裏的發酵,離不開當前的時代背景。

  廖正濤認為,當前社會的一個特點是社會各階層和各個領域的邊界更加模糊,俗稱“世界扁平化”。“實際上現在大學的圍墻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今天的大學和外面社會的融合比以往來的更加強烈,學生的社會氣變得更重了。”廖正濤表示,人們的總體消費能力與以往相比提高很多,家庭的富裕,必然對孩子在大學裏的交際行為給予一定的支援,也將此看作對孩子基本素養的培養。同時,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在發生改變,以往的課本式學習也在逐漸向實踐式學習過渡。

  在廖正濤看來,“大學校園裏,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太一樣,有的人更喜歡學習課本上的一些東西,而有的人則希望學習社會技能、組織能力。”

  郝大江也建議,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需要家庭和社會正確的引導。“大學生認為這也許是一種社會時尚,但我們推崇更合理的形式,例如開展學術沙龍。”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