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景點旅遊”走向“全域發展” 打破景區內外的二元割裂

2016-07-21 14:44:33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閻家鵬 字號:T|T
摘要】炎炎夏日,擋不住人們的出遊熱情。暑期旅遊的火熱,讓旅遊市場中的問題和變化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今年年初,國家旅遊局提出全域旅遊的發展戰略,改變了過去以景點景區為主的發展思路。

  炎炎夏日,擋不住人們的出遊熱情。暑期旅遊的火熱,讓旅遊市場中的問題和變化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今年年初,國家旅遊局提出全域旅遊的發展戰略,改變了過去以景點景區為主的發展思路。與景點旅遊模式相比,全域旅遊有哪些不同?在各地發展全域旅遊的實踐中,出現了哪些值得關注的亮點?

  1.從“觀光式”到“體驗式”,旅遊市場需求發生變化

  ●數據:某旅遊網站發佈的《2016居民暑期出遊意願及旅遊消費行為調查報告》顯示,暑期旅遊市場需求旺盛,確定將在暑期出遊的受訪者佔比59.3%,很多人選擇的出遊原因為“孩子放暑假,可以全家一起出遊”,佔比為37.3%。計劃暑期出遊的受訪者中,47.4%的人選擇了自助遊,選擇旅行社跟團遊的比例為32.2%,選擇自駕遊的比例為16.5%。

  隨著國民消費與出行能力的迅速提升,散客自由行逐漸成為主導旅遊形式,人們對旅遊的期待也不斷提高。“出門旅行的目的是為了體驗當地文化與生活方式,若是下車拍照,上車睡覺,走一圈回來後還是啥都不知道。”旅遊愛好者瞿婷女士説道。

  “暑假前就有很多人來預定了,大多是家庭或結伴的學生。”北京一家旅行社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期旅行社生意不錯,另外針對中小學生的夏令營項目也頗受歡迎,“如今90後學生更注重旅途中有怎樣的體驗和怎樣的收穫,景點線路不再是唯一的選擇了。”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如今出門旅遊的人,有對看看外面世界的期盼,有對融入當地生活的渴望,人們已經不再滿足於按圖索驥式的景點觀光,需求的變化為旅遊經營者提出了新的課題。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40億人次的國內遊人群中,自由行人群佔比80%,達32億人次;1.2億人次出境遊客中,2/3的遊客選擇自由行,達到8000萬人次。散客時代,原本不是旅遊景區景點的地方正在變成新的旅遊目的地,無景點旅遊逐漸成為常態。

  而目前,國內旅遊市場的巨大需求面對的是旅遊資源有效供給的不足,僅靠旅遊景區支撐,造成熱門景點的遊客過度聚集。每到節假日,熱門景區人滿為患,“花錢買罪受”成為現實,也給景區帶來了很大的管理負擔。

  2016年初,國家旅遊局提出全域旅遊戰略,突破了傳統的以抓景點為主的旅遊發展模式,通過優化旅遊資源疏解和減輕核心景點景區的承載壓力,成為未來旅遊的發展方向。

  2.從“門票經濟”到“産業經濟”,打破景區內外的二元割裂

  ●案例:2013年,湖南的鳳凰古城開始向遊客收取門票,三年後,因遊客驟減、商戶虧損等原因不得不取消收費;張家口的“草原天路”,從今年5月1日開始攔路收費,僅持續到5月23日就結束了它短暫的收費史;近日,雲南麗江古城的“收費”風波又一次開始上演。

  對於一次次引發爭論的“圍城收費”現象,不少專家都評價道,這屬於典型的“門票經濟”思維,只看重門票收入,卻損害了旅遊地的口碑,連帶影響了餐飲、住宿、娛樂服務等相關産業,長期來看得不償失,因此,轉變發展思維是關鍵。

  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指出,從“景點旅遊”到“全域旅遊”要實現幾大轉變,其中就包括: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管理到綜合目的地統籌發展的轉變,從門票經濟向産業經濟轉變等。這為未來的旅遊産業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瞿婷告訴記者,如果只能走馬觀花地轉一遍景點,難以了解旅遊地的本來面貌。一些過度商業化的地方尤其讓人失望,如雲南麗江古城,幾乎只看到路旁密密麻麻排列的店舖,賣著一模一樣的廉價首飾和小物件,當地納西文化的本來面貌卻難覓蹤跡。

  對於當地居民來説,景區開發對生活的影響也難以忽視。在北京南鑼鼓巷,關於遊客擾民的爭論沒有停止過;在湖南嶽陽、山東聊城等地方,還出現了為了旅遊開發而拆除古建舊屋、百年老街,代之以人造的古建築和文化街,被當地居民詬病良久。

  中國旅遊智庫秘書長石培華指出,傳統的景區、景點的節點開發模式使景區內外二元結構矛盾突出。由於封閉的開發模式,許多景區又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輻射帶動能力不足,景區內外常常兩極分化嚴重,無論是環境、服務、老百姓的收入水準等都是“兩重天”,景區發展的成果也不能讓當地民眾受益。

  景區內外的二元割裂還造成了更多問題:人造景點頻頻出現,而真正的歷史文化內涵缺失;違規經營、誘導購物、消費陷阱等亂象不斷,當地人都心知肚明,這些消費項目並非真正的“當地特色”……

  在專家看來,旅遊開發應當宜居和宜遊兼顧,全域旅遊的核心正是居民和遊客互生互利,讓生産、生活、生態,以及當地人和外地人和諧共處,改善行者和居者的關係,在保障遊客享受高品質的旅遊服務的同時,兼顧改善旅遊目的地的宜居環境。

  3.從“以點帶面”到“以面育點”,促進旅遊要素在全域範圍內流動

  ●案例:近日,陜西省渭南市白水縣、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通河縣、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雲南省紅河州瀘西縣等32個縣在京結成“旅遊聯盟”,面向全國共同開發遊客市場、共用遊客資源、規範經營,推動我國縣域旅遊景點産品向觀光、休閒、度假等全域旅遊轉變。

  今年以來,各地紛紛開啟全域旅遊的實踐,尤其在鄉村生態、民俗文化等方面頗受關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鄉村旅遊實際完成投資1221.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2.3%。同時,城市旅遊服務設施的建設力度也在加大。

  “全域旅遊是空間全景化的系統旅遊,是跳出傳統旅遊謀劃現代旅遊、跳出小旅遊謀劃大旅遊。”李金早提出,“拆除景點景區管理圍墻,實現多規合一,推進公共服務一體化,旅遊監管全覆蓋,實現産品行銷與目的地推廣的有效結合。”

  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教授李柏文認為,要打通景區內外、行業內外、區域內外阻礙全域旅遊要素流動的一切瓶頸,打破部門分割、行政分割等,促進旅遊要素在全域範圍內充分流動和優化配置,進一步釋放全域旅遊生産力。

  對於産業發展來説,全域旅遊戰略對旅遊目的地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如道路交通、餐飲供給、資訊通訊等帶來全方位的考驗,以景區為核心的“以點帶面”發展模式正在轉變為“以面育點”的模式。

  當前,我國自然、文化、生態等旅遊資源和資金、技術、土地等生産要素的利用方式浪費嚴重,對山水自然資源也多采取封閉式、碎片化景區開發方式。全域旅遊理念則以集約化、可持續為原則統籌這些資源要素,實現旅遊空間和業態的最優發展。

  “旅遊也可以成為穩增長、調結構、促就業、減貧困、惠民生的重要領域。旅遊發展承擔新使命,需要從戰略全局上重新思考與謀劃旅遊發展新理念、新模式,獲取更加強勁的動力源泉,釋放旅遊綜合功能。”石培華指出。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