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機新型發動機試驗成功 表現完美超國外同類(圖)

2016-02-24 17:38:50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李晶雪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北方嚴寒的冬夜裏滿天星光,中航工業動力所的科研大樓會議室裏燈火通明,林左鳴董事長正在聽取型號研製工作彙報。晚上10時多,動力所總設計師劉永泉滿臉興奮地向大家報告:某型發動機試驗成功,“十二五”研製目標順利實現!

  十年磨一劍,發動機在經歷了無數次地面、空中考核子試驗試飛,史上最苛刻的考核長試、創新試驗項目後,驗證了能力,得到了試飛員的高度認可。試飛員在一次會議上評價該發動機的空中起動:“完美!”還有試飛員評價:“該發動機性能優於國外同類發動機!”正是通過不懈的努力,給用戶增強了使用國産發動機的信心。

  這10年中,劉永泉時常上上軍事網頁,看到網友對國産發動機殷切期盼,格外感動,心動那些鼓勵的熱切話語,既是對自己取得成績的肯定,也在激勵著自己不斷前行。

  “研”“用”並重 諧振創新

  突破航空動力瓶頸有多難?

  航空發動機每一代的發展大約有四分之一的技術是全新的,每一個跨越其實都是基於上一代四分之三的成熟技術來做新技術,否則會遇到很多瓶頸。就像是體操裏的全能,不是某一個方面達到了先進水準即可,而要看整體水準,劉永泉對實現行業的自主創新做過深深的思考。

  在開展好型號研製的同時,同樣要抓好發動機預研工作,這是劉永泉多年的執著追求。多年來,他參與多個科技攻關項目,其中數十個項目獲得各級各類科研成果。

  作為某預研計劃的總研究師,研製7年多來,2000多個日日夜夜,經過數輪研究、設計和試驗迭代,劉永泉帶領研製團隊攻克了先進氣動設計、高可靠性結構設計、先進控制技術和先進工藝材料應用等各項技術關鍵。為了確保全新目標,劉永泉帶領年輕人從基礎研究做起,大膽嘗試新方案,採用全新自主設計。他還親自到承制廠協調,採取全新措施,現場不斷人解決銜接各種技術問題;各類試驗創造條件、準備週密,進度小步前進,儘量避免閃失。勝不驕,敗不餒,在取得進展時,週密安排,毫不放鬆;在遇到困難時,攻堅克難,決不放棄。辛勤努力的付出,終於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十二五”科研任務圓滿完成!實現了自主研發航空發動機重要里程碑的突破,為國家“兩機”重大項目實施奠定了很好基礎。

  作為國防項目“整機振動技術研究”課題的首席專家,劉永泉和他的研製團隊一起,在轉子動力學研究的基礎上,嘗試用概率設計方法,對整機振動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通過確定工藝參數、力學參數及對整機振動的影響關係等,創新性地提出發展整機動力學,為解決國産發動機使用中最重要的振動問題,加快國産發動機的成熟及後續發動機的研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開闢了新的途徑。劉永泉説,這個課題之所以意義重大,是因為它解決的是共性問題,這不是某一個産品的提升創新,而是對整個行業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為一個從事航空發動機研製的科技工作者,推動整個行業進步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劉永泉帶領科研人員,通過總結我國大中型航空發動機的發展經驗,對比國外發展的歷程和差距,對我國大中型航空發動機發展道路、關鍵技術及發展對策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在此基礎上,全面規劃發動機研究院、動力所“十三五”及中長期航空動力發展規劃,為推動自主研製能力的提升貢獻著力量。

  一個協調、完善的科研管理環境對於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工作效率及品質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劉永泉一直執著恪守。

  動力所承擔多個型號及預研項目,科研資源衝突情況較為嚴重。為此,劉永泉精心組織,強化管理,建成多項目科研管理系統並投入使用,建立並實施各級協調例會制度,加強總師系統牽頭作用,強化技術管理職能的發揮。多項措施並舉,有力保證了科研任務的如期開展。

  劉永泉大力倡導推進資訊化技術與發動機核心技術的融合,積極推進發動機研製精細化工程,注重多項目協同管控,研究所逐步形成了以戰略導向為核心,系統工程思想為指導,面向型號、預研項目的矩陣式管理模式。同時,在體系建設方面,引入航空發動機可生産性設計和製造符合性理念,倡導面向製造的設計,提升研發體系的工程實用性,逐步建成統一的、整合的、系統的、工程化的研發體系。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