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最高科技獎空缺】1月8日上午,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令人遺憾的是,其中成色最高的國家最高科技獎再度空缺。這是繼2004年度最高科技獎首次空缺後的第二次空缺,並且2002年度、2006年度和2014年度,都只有一位科學家獲得最高科技獎。
2015年度的國家最高科技獎空缺,公眾的第一反應是,為何該獎沒能頒發給屠呦呦?
在回應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為何未能獲評最高科技獎時,國家科技獎勵辦負責人表示,在2015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評審過程中,沒有個人或單位推薦屠呦呦。“屠呦呦先生發明的青蒿素為保護人類健康做出了重大貢獻,她獲得諾獎也為國家爭得了榮譽,但是最高科技獎有自己的法定程式——如果沒有人推薦她,我們也沒有辦法。”
在國家科技獎勵辦負責人對此只能表示遺憾的後面,其實還有很多遺憾。例如,這次國家最高科技獎如果不是單獨給予屠呦呦一個人,而是給予青蒿素發現的成果,本來是可以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既對科學家進行獎勵,又可以對更多的參與青蒿素發現的科研人員予以補償的,儘管科研人員做研究並非是為了獲獎。
一個基本的事實是,青蒿素的發現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或集體的功勞,如果要獎勵,所有真正參與到這個項目中的科研人員都有資格獲獎,這也是很多人表達過的觀點。而且,國家最高科技獎並不像諾貝爾獎那樣只能獎勵最多三個人,而是可以獎勵給集體。之前,已經有例可循。
國家科技獎分五大類,最高科技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國際科技合作獎。2009年,在空缺了7次之多後,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頒發給了《中國植物志》的科研人員,這意味著僅記錄在案的參與此項研究的300多位科學家都有資格獲得獎金和證書,儘管分發到每個人手中的平均獎金只有區區666.6元(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獎金為20萬元,以300位科學家計算)。
這個獎金當然顯得寒酸,與這些科學家付出的艱辛並不相稱,因為《中國植物志》有126卷冊、5000多萬字、9000多幅圖,歷經四代,時間跨度為半個世紀。但是,這種獎勵顯然是精神和文化上的,表明科學家的勞動能得到某種程度的承認,儘管與獲得經濟和物質上的回報並不相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