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水復”並不意味著看不到“柳暗花明”。面對措施增産難,河口採油廠調整過去“圍繞油井找措施”的思路,把“油井水井並重、地上地下聯動”作為突破口,從地面、井筒、油藏等方面入手,一體化開展油水井的工況分析和油藏動態分析,並根據每口井的特點,實施差異化措施方案,保證每項措施實施“對症下藥”。
根據水驅産量佔全廠總量80%的實情,河口採油廠樹立向水井要産量的理念,立足層係井網完善,實施投轉注、補孔等水井工作,確保油層“喝好水、出好油”。數據顯示,通過實施投轉注、增注、分注等措施,2015年累增油1.98萬噸,增加水驅儲量678萬噸。埕東、渤南、大王北等水驅油田投轉注44口,增加水驅儲量506萬噸,提高注採對應率3.0%。其中,義85-斜40井含水下降1.8%,日增油2噸;大北11-29井轉注後,與其對應的2口油井見效明顯,日增油4噸。
“如果説水井措施是在調理油藏,那油井措施便直指病灶,快速見效。”開發技術人員介紹説。2015年的油井補孔、換層工作量有所下降,但有效率提高1.6%,高效井比例達56%,年增油4.86萬噸,佔增油總量的20.2%。
事實上,雖受油價影響,壓裂、防砂等高成本措施被擱淺,但通過技術創新、深入挖潛等工作,河口採油廠仍獲得了增油效益。通過實施排砂、化學抑砂、單井地層降黏等低成本措施挖潛技術,見效285井次,增油3.5萬餘噸。在常規油井增油措施挖潛上,電泵提液10井次,有效率100%,年增油1萬噸。此外,他們還通過補孔、檢泵等措施,恢復停産井近百口,日增油百餘噸。
“給油水井上措施的目的是為了多增油,但不是每滴油都能拿。”技術人員説,每個增油措施都得比對“三線四區”這把效益尺規,在確定採出來的油有效益後,才能具體實施。據了解,這家採油廠在2015年就有170口油井措施因為過不了效益關,而擱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