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也要警惕寒氣纏身 防暑避暑要隨時補水多吃“苦”

2016-07-21 14:37:19 來源:人民網 作者:潘江語 責任編輯:閻家鵬 字號:T|T
摘要】在悶熱的三伏天,空調、冷飲自然最受歡迎。不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貪圖涼爽的同時,寒氣也很容易悄悄侵入你的身體。

  貪涼受風

  人的頭部、腹部、腳底,是寒氣入侵的最佳通道。

  頭部是寒氣最喜歡的一個人體部位。頭部為諸陽之匯,人體陽氣最為旺盛。在讓人大汗淋漓的三伏天,陽氣會隨汗而外泄,寒氣可能乘虛而入。這時,最忌受涼著風。

  腹部尤其是肚臍,也是寒氣容易侵入的一個通道。晚上睡覺不小心踢了被子,腹部受涼,寒氣就會從肚臍進入,引起腹痛、腹瀉。

  腳底的涌泉穴也是容易受風寒的地方。長期光腳在空調屋行走、鞋襪潮濕後不立即更換、睡覺時冷氣正對著腳底吹,都會招致寒氣入侵。

  提醒:很多人從悶熱的戶外回家或酣暢淋漓地運動後,習慣先吹空調消消汗,再喝上一杯冷飲解渴。殊不知,寒氣就在這時侵入。身上有汗,應先擦乾再吹空調或洗澡。晚上洗完頭也一定要用毛巾擦乾或用吹風機吹乾,以防寒氣入侵。

  淋雨受潮

  淋雨是寒氣侵入人體的常見方式。七月、八月是下雨最多的時期,雷陣雨説來就來,有時甚至會遇到大雨、暴雨。不小心淋到雨,寒邪就更容易侵入。輕者感冒、頭痛、頭昏,重者會形成頑固性頭痛、偏頭痛等疾病。

  三伏天離不開一個潮字。屋外如蒸籠,屋內的衣服、地板、墻壁摸著也是潮乎乎的。中醫講的六淫外邪,就包括風、寒、暑、濕、燥、火等。寒邪和濕邪是兩種不同的邪氣,有區別,也有相似點。因為寒邪和濕邪都屬於陰邪, 侵入人體可致病,但症狀各異。寒氣大可使人體冰涼、麻木、僵直、疼痛等,濕氣大,會造成沉麻、沉痛、活動受限等一系列“沉”的症狀。

  提醒:在多雨的季節,一定要注意攜帶雨具。開空調時最好用上除濕功能,保持室內空氣達到適宜的濕度。

  多喝熱水能否逼出寒氣

  朋友圈裏流傳著一條冬病夏治的養生方法:在三伏天堅持喝熱水,不吃寒涼食物和冰鎮飲品,會把體內多少年深入骨髓的寒氣逼出來。

  夏天,很多人確實不太適合喝冰鎮飲料。比如,腸胃不好的人貪食冷飲,會讓胃內的溫度急劇下降,容易造成胃脹、消化不良,甚至絞痛、腹瀉。

  喝熱水是國人的一種生活習慣,但靠喝熱水排出體內積聚多年的寒氣有些誇張。人體的散熱方式以出汗蒸發為主,每蒸發1克汗液可以帶走0.58卡的熱量。當人喝茶或洗熱水澡時,“熱”刺激人體的溫度感受器,使得皮膚毛細血管和毛孔迅速擴張,血流量大大增加,汗液分泌加強,從而有效地將人體深部熱量散發出去。夏季多喝熱水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發汗,將體內的熱量排出,以熱解熱,也就是中醫所説的發汗解表、疏通清熱。但是這只是一種養生方法,並不是説短短一個三伏天就可以排除體內寒氣。

  想要除寒氣,應該多吃些溫熱的食品。俗話説,“冬吃蘿蔔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紅糖薑茶溫熱暖胃,夏天可以“熱食涼服”,放涼了再喝,到胃裏也是熱性食品。吃寒性食物時可搭配些溫熱性食物,如冬瓜性寒,起鍋前加點胡椒粉,利尿排毒。

  熱水泡腳也能驅寒,但泡腳時間不能太長,10-15分鐘後有出汗感覺即可。如果感覺自己受了風寒,也可以去醫院,通過刮痧、拔火罐、三伏灸、服中藥排出寒氣。

  連結

  防暑避暑要隨時補水多吃“苦”

  今年“三伏天”共計40天。專家提醒,此時節要注意防暑、避暑,多吃苦味食物。

  傳統推算方法規定,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總稱為“三伏”。今年的“三伏天”,7月17日交“初伏”,7月27日交“中伏”,8月16日交“末伏”,8月26日“出伏”。

  “夏三伏,曬冒油。”三伏天,人體出汗多、消耗大,養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補充體力,解熱防暑。

  她建議,儘量避免在強烈陽光下特別是午後高溫時段進行戶外活動。如必須進行戶外工作或活動,要注意隨時補充水分,可多喝清涼飲料、淡鹽水、綠豆湯等,同時採取防曬措施。

  在飲食調理上,她建議可多吃苦味食物,如苦菊、芹菜、黃瓜、苦瓜、蘿蔔葉等。這些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維生素、生物鹼、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熱去暑、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等多種功能。

  她説,夏季吃苦味食物,能清泄暑熱,增進食欲。但要適量,否則傷胃。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