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鐵腕治污滿一年 陣痛正變成重生

2016-06-24 09:23:31 來源:大眾網 作者:徐錦庚 劉成友 卞民德 責任編輯:沈政 字號:T|T
摘要】環保的活兒,不好幹。説它重要,功在當代、利在韆鞦,怎麼強調都不過分。現實中,如何拿捏分寸,卻非易事。若手段偏軟,鈍刀割肉,無關痛癢,群眾有意見,上級打板子,于生態環境無益,于投資環境無補。若手段偏重,企業利益受損,會抱怨抵觸;職工下崗分流,會影響社會穩定;經濟指標下滑,會影響地方政績。

  陣痛正變成重生的契機

  “空氣好了,經濟差了;民眾點讚,企業抱怨”——外界所擔憂的臨沂鐵腕治污後果,真實情形如何?

  臨沂市統計局提供了這樣一組對比數據:

  2014年全市地區生産總值增長10.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6.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934家,主營業務收入10021.9億,增長16.1%,利潤、利稅分別增長10%和11.4%。

  2015年地區生産總值增長7.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3.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053家,主營業務收入10115億,下降0.4%,利潤、利稅分別下降4.5%和3.9%。

  從上述數據看,2015年臨沂部分經濟指標下降,除了大環境的因素,不排除受鐵腕治污影響。

  在林峰海看來,治理污染,短期內難免對經濟造成影響,“但是,治污與發展並不矛盾,著眼長遠健康發展,利大於弊。頂住壓力,積極作為,持之以恒抓下去,能夠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

  另一組數據反映出結構效益和後勁:2015年,臨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3.1%,增幅高於全省3.1個百分點,在全省17個設區市中居第一位;稅收佔財政收入的比重為83.4%,高於全省7.4個百分點,居第二位;工業用電量下降6.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煤炭消費量同比下降22.9%的同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5%。

  “這組數據超乎預期,説明這幾年臨沂抓轉型升級的效果正逐漸顯現,不會因為一部分工業企業的停産治理就大受影響。再説,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也在逐漸增加。”臨沂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説。

  在這位負責人看來,服務業增加值增長8.4%,高出GDP增速1.3個百分點,第三産業比重首次超過二産,“標誌著全市經濟開始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

  轉型升級的效應,在盛陽集團體現得尤其明顯。“企業以前污染嚴重,一年全部産值也就50多億元;現在僅新上的不銹鋼項目,今年産值就能達到200億元。不僅如此,我們一年裏還少燒了81.6萬噸標煤,相當於少排放51噸二氧化硫。”徐明華説。

  “新生産線投産前,環保局請專家來‘會診’,評估投産後能不能達標排放。”徐明華對環保局的“看法”,就是從那次評估開始轉變的,“他們不是故意與我們為難,而是真心幫我們。”

  2015年,臨沂市7家鋼鐵企業全部停産治理,低端鋼材産量削減一半,卻培育起了一個千億級的不銹鋼産業,成為新的增長點。“沒有環保倒逼,就不可能有這樣的發展。”徐明華説。

  再看“主戰場”羅莊區,段衛東直言不諱:“停産治理,當然有影響。2015年財政收入比上年少整整4個億。區裏一方面要抓環保治理,另一方面還要防止財政稅收斷崖式下滑,任務繁重。”

  這種壓力並沒有讓區領導班子手軟。“現在回頭看,該猛還是要猛,不然一些企業覺得你雷聲大雨點小,好死不如賴活著。今天糊弄一下,明天搗鼓一下,投入不少,折騰不輕,污染治理還是不到位。”段衛東説,“有這個外力推一把,就有危機感,才真正有效果。”

  “停産治理,對一家企業,影響當然大;放在一個區縣,也有影響。但放在全市經濟的大盤子裏,打不起秤砣來,起不到決定性作用。”王樂玉分析説。

  “職工大面積下崗”的説法並不確實。隨著停産企業整治達標恢復生産,臨時放假的職工陸續返崗。還有一些下崗職工已另謀職業。政府通過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開發公益性崗位、發放困難職工生活救助,幫職工渡過難關,沒有引發大的波動。張術平説,2015年臨沂新增城鎮就業13.4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17.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35%。

  “2015年停産治理,我們鐵合金業務有近500人待崗,現在八成職工回來上班了。其餘的,一部分年齡大的就退休了,一部分外地職工回老家自謀職業去了。”家住盛陽集團附近東三重村、現已轉崗到盛陽變電所工作的職工鄧貞才介紹。

  個別媒體預測的“區域性金融危機或將爆發”也並沒發生,讓人松了口氣。

  2015年“環保風暴”發生時,臨沂各銀行迅速摸清風險底數,實施動態監測,區別情況審慎行動,妥善化解相關企業信用風險。“2015年9月份的一份評估報告顯示,轄內各銀行機構平穩度過突發事件應急期,未出現過激反應,銀行經營理念、信貸管理不同程度得以轉變提升,整體信貸資産品質延續了穩定局面。”臨沂銀監分局有關負責人回憶當時情況。

  政府為企業積極協調銀行貸款,化解債務危機,為企業轉型換空間、搶時間。當地“巨無霸”企業華盛江泉集團,職工3萬名,年銷售收入450億元,停産治理後資金鏈一度緊張。關鍵時刻,林峰海和張術平坐鎮協調,組織召開會議。

  “農行牽頭,新增貸款,讓兩座高爐全面生産。”華盛江泉集團副總經理張現坤指著2015年新上的脫硫塔説,“四層脫硫,超低排放。”他説,建行也新增了貸款,實現了農牧板塊重組,油脂板塊也盤活了,企業發展形勢不錯。

  “經濟下行壓力大,環保的壓力又大,確實很難。但是再難也要幹,必須闖過這一關,實現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山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評價臨沂鐵腕治污,“如果現在不這樣做,將來也許都沒有機會闖這一關了。”

  宏觀“點剎”需要微觀“急剎”

  在當初對臨沂的質疑中,有一種聲音是“強行關停不計後果”,認為臨沂治污用力過猛,是“急剎車”,應該“點剎”。

  媒體披露了中玻藍星(臨沂)玻璃有限公司被強停的情況:3月2日零點,廠區被封鎖,企業被直接拉掉電閘,2000多噸玻璃水和錫水留在爐中。一名工人抱怨説,“連讓我們出爐的時間都不給。再要復産,得用炸藥把爐內冷卻的錫塊和玻璃廢品炸開,至少要4至5個月,而且這個爐體基本廢掉。”與玻璃爐子相似,鋼爐、焦爐溫度驟降後,也會導致爐體冷縮開裂永久性損壞,造成巨大損失。

  孤立看待強停行動,似乎是“不計後果”。但事實上,早在2014年3月,臨沂市在大氣污染防治行動中,就向57家企業下達了限期治理通知書,限期為當年年底,有8個月的緩衝期。只是企業心存僥倖,沒有行動起來,才造成後來的被動。

  直面質疑和批評,需要強大的定力。標準在哪?一是為民,二是依法。

  要飯碗,更要健康;要發展,更要環保,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群眾的共識。嚴格的環保執法,看似不近人情,為的卻是臨沂百姓的健康和利益。

  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昔日的貧困老區,如今已發展成一座氣派的現代化都市。老區群眾誰願意讓美麗的家園蓬頭垢面?誰願意讓自己和家人呼吸不暢、健康受損?

  “停産治理前,村裏天天一層粉塵,樹葉看不見綠色,屋外不敢晾衣服,襯衣穿一天就要洗。”鄧貞才説,一些沒有家人在工廠上班的家庭,意見就大:憑什麼你們掙錢,讓我們遭罪?

  “儘管不太富裕,可臨沂還有青山綠水好空氣;如果污染厲害,那就真是啥也沒有了。”臨沂市民周雲釗説,政府抓環保,順應的是老百姓的期盼。

  依法,更是環保利器。新環保法有“史上最嚴”之稱,如果不能嚴格執行,也會淪為一紙空文。此前,環保部部長陳吉寧曾表示,過去環保執法過松過軟,環保不守法是常態,而今後要把這個常態翻過來,讓守法成為常態。

  臨沂治污,正是對那些不守法規、心存僥倖的企業依法亮劍,合法合規。

  就在媒體指責臨沂“強行關停不計後果”後,環保部監察系統相關人員表示,臨沂市特別是羅莊區企業非法排污現象非常突出,且被要求整改一年也未完成,臨沂市長被環保部約談後,根據新環保法關停企業,其處理方式完全符合法律法規,“于法有據”。

  “沒有鐵腕治污,怎能讓新環保法真正‘長出牙齒’來?”臨沂市環保局局長趙立新説。受訪的一些基層環保幹部説,現在執法,腰桿比以前硬了,底氣比以前足了,干擾和阻撓也少了。

  “在微觀上對少數嚴重污染行為實施‘急剎’,就是在宏觀上對粗放的發展方式進行‘點剎’。微觀上捨不得‘急剎’,勢必會積重難返,造成經濟社會發展的災難性後果。”張波如此辯證看待依法停産治理。

  在張術平看來,依法停産治理的“方向陣痛”,正是為了防止企業在政策環境、市場競爭中的“翻車長痛”,“這個關係一定要搞清”。他分析説,停産治理的企業大多屬於高耗能、高排放的産能過剩産業,其市場空間逐步萎縮,各種風險不斷累積,有的生産經營已難以為繼,“利用環保倒逼,是促進産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

  臨沂綜合利用行政、經濟和法律手段,加大財稅、土地、金融等扶持力度,實施“退城進園”,推動集聚發展,倒逼污染企業關、停、並、轉、遷,中心城區的59家工業企業,已有17家企業完成搬遷或停産,明年將全部搬遷完畢。

  以大氣污染防治為契機,臨沂利用環保促轉調,倒逼企業轉型升級。2015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業産值下降11.6%,淘汰鋼鐵産能150萬噸、焦化産能260萬噸,關停非煤礦山88個、30萬噸以下煤礦5個,改造提升建陶生産線101條。

  産業轉型只有環保倒逼一條路嗎?“産業轉型是由多重機制推動的,根本要靠市場機制,優勝劣汰。而環保倒逼機制效率更高、速度更快、週期更短。”張術平如此回答。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