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於改變“就農業論農業”的傳統思路,給中國的農業現代化開闢出一條新路
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講起一段往事:10多年前他去加拿大考察現代農業,特別注意到對方介紹情況時從不簡單地説“農業”(Agriculture),而是始終用一個完整的片語“農業産業”(Agriculture Industry,直譯為“農業工業”)。
“我當時聽得很奇怪,怎麼又是農業又是工業?”李克強説,“他們帶我看了一圈後我明白了:從選種、種植、收割、倉儲,到加工、行銷,完全是用工業的方式發展農業,打通了農業全産業鏈的各個環節,最終的産品銷往全世界!”
李克強主政河南期間,明確提出“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因為賣糧收益低,他當時主張就地深加工,打造出一系列農産品加工龍頭企業,這被河南人讚譽為“小麥經濟”。
今年7月22日的常務會議上,李克強説:“農業結構調整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要以市場為導向,適應消費者需求。這樣才能真正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準。”
此次常務會確定,鼓勵發展規模種養業、農産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推進生産、加工、物流、行銷等一體化發展,延伸價值鏈。
“他一直致力於改變‘就農業論農業’的傳統思路,這實際上給中國的農業現代化開闢出了一條新路。”外界曾這樣評價李克強的“農經”。
今年2月,李克強在《求是》雜誌發表的署名文章中闡明,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提高價格和增加補貼兩個“天花板”,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兩道“緊箍咒”。
在此後的一次常務會議上,他指出,提高糧食生産能力、增強保障水準,首先要抓住一個重點:改造中低産農田。我國目前的有效灌溉面積僅僅只有50%,在這方面深挖潛力,將會顯著提高糧食産量。
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通過的《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提出,要優化農業生産佈局,嚴格保護耕地,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採取深耕深松等方式提升耕地品質,到2020年建成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的8億畝高標準農田。
在李克強看來,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確保糧食安全,這是“安天下之本”。
縮小城鄉差距,讓農民有縱向流動和平等發展的機會
在李克強的“三農”棋局中,要想讓農民儘早富起來,一定要讓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齊頭並進”。常年進城務工的廣大農民工群體,一直是他的牽掛。
李克強曾在一個公開場合表示過,過去30多年來,農民工兄弟姐妹棄老棄小掙血汗錢、辛苦錢,支撐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因此他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著重解決好“三個一億人”的問題:即到2020年,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就地城鎮化。
此後,有關“三個一億人”的議題多次進入國務院常務會議,並落實為具體政策。
2014年7月30日常務會的一項議題是部署做好為農民工服務工作,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總理在會上提出,對於長期居住在城市並有相對固定工作的農民工,要逐步讓他們融為城市“新市民”,享受同樣的基本公共服務,享有同等的權利。
2015年6月10日常務會的一項議題是確定支援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政策,增添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動能。李克強説:“我們很多農民工長年外出打工,拋家別子,各級領導幹部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要像解決自己親人問題一樣,想方設法幫助農民工返鄉創業。”
李克強曾説過:“讓農民和城裏人過上一樣的生活,是我們多年的夢想。縮小城鄉差距,讓農民有縱向流動和平等發展的機會,這是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特約記者韓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