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梅印:物質文化中的梅花
如上所述,梅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在自然界中以其傲骨淩霜的姿態示人,更在物質文化中以書畫、金銀器、瓷器、紡織品等各種形式展現其意蘊。
(一)書畫
自宋代開始,梅花便成為繪畫中流行的題材,元明時期更是達到了頂峰。畫梅的歷史大致經歷了兩個時期,兩個時期以水墨畫梅的出現為界。第一時期是畫梅的萌芽和發展初期,分為實用工藝繪畫、花鳥畫發展初期工筆畫主導兩個階段;第二期為水墨寫意為主流的時期,這一時期經歷了兩宋時期墨梅藝術的確立和初步發展、元代王冕等人對墨梅寫意情趣和表現格局的拓展、以及明代後期梅花大寫意風氣的出現與發展的階段。
畫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經學、小學及本草類圖譜中的梅樹、梅實圖像。晉代郭璞注《爾雅》時,曾製作圖讚,可能包含了梅花圖像。南北朝時期,隨著梅花欣賞的發展,實用工藝和日常生活中開始出現了梅花題材的裝飾。如東晉南朝時期,謝安修繕宮殿時在樑上畫梅花以表嘉瑞,南朝宋武帝壽陽公主的梅花粧也成為後人倣作的對象。
唐五代是中國花鳥畫發展的關鍵時期,梅花成為當時花鳥畫中最常見的題材之一。邊鸞、蕭悅、于錫等畫家都有涉筆畫梅之作。晚唐五代時,花鳥畫長足發展,畫家數量增多,題材更為廣泛,技巧風格也日趨多樣。黃笙、徐熙等畫家的作品中,梅花題材頗受喜愛,體現了花鳥畫的基本藝術面貌。
北宋後期,隨著咏梅詩影響的擴大,梅花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欣賞,其閒靜淡雅的神韻逐步成為人們的共識。反映到繪畫領域,梅花題材越來越受到畫家的重視,審美地位不斷提高。墨梅的創始者為衡州花光寺長老仲仁,其畫風典型地體現了當時新興文人畫戲墨寫意的精神。
南宋時期,墨梅作為文人畫新興的類型,吸引了藝術家們的創作熱情。揚無咎改變了墨梅畫風,創立了新的畫梅技法,影響了後世的墨梅創作。南宋初期的墨梅畫家以仲仁影響下的那些僧人畫家為主,流行仲仁小幅疏枝、墨漬花頭、皴法寫幹的禪僧苦硬畫風。此時畫作黃大輿《梅苑》、范成大《范村梅譜》、趙孟堅《梅竹譜》、張鎰《玉照堂梅品》、揚無咎《四梅圖》(圖表六)以及宋伯仁《梅花喜神譜》(圖表七)均是現存最早有關梅花的書畫。
圖表六 南宋揚無咎《四梅圖》 藏于故宮博物院
圖表七 南宋《梅花喜神譜》
梅花題材特色在於其獨特的季節性,通常在寒冷的冬季綻放,象徵堅韌和高潔。梅花形象簡單而淡雅,花型主要有單瓣、復瓣兩種,色彩則有白、紅、黃、綠等不同。在文人畫中,梅花常以墨色表現,強調其清雅脫俗的品格。水墨寫意自此之後成為畫梅藝術發展的絕對主流(圖表八),文人畫家通過水墨的運用,表現梅花的幽姿形象。書法筆意的運用使畫梅越來越遠離寫實的形態,越來越形式化、符號化,構圖的繁簡蔬密、點線的組合走勢、筆法的偏正方圓、墨色的濃淡虛實成了表現的有效手段。
圖表八 清汪士慎《墨梅圖》卷 藏于故宮博物院
(二)金銀器
金銀器中也有大量梅花的應用,自唐代到清代,梅花不僅是自然美的象徵,也深深融入人們的審美與文化生活中。
唐代金銀器皿中已有五瓣造型,但直至宋代金銀器皿中五瓣造型才與梅花有了更為明確的聯繫(圖表九)。特別是南宋四川平武窖藏出土的五曲梅花銀盞(圖表十),其外形模倣盛開的梅花,盞外壁鏨刻梅花,以梅花枝幹為造型的把手,自然地與盞壁鏨刻的梅花相連,展現了梅花裝飾之美。
紋飾方面,梅特別與月相結合,形成月影梅紋、梅梢月紋,一樹橫斜的梅枝、一彎新月和卷舒的流雲,營造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意境(圖表十一),南京江浦縣黃悅嶺張同之墓出土月影梅花盤盞便是此例。松、竹、梅組成的“三友”圖案也極為流行,如南京鄧府山明佟卜年妻陳氏墓出土的鍍金銀腰帶(圖表十二),其銀版上模印有松針、竹葉、梅枝構成的“三友”圖案,象徵著品格的高尚。
工匠們運用鏨刻(圖表十三)、錘打、浮雕、模印等多種工藝,精心刻畫出梅花的細膩紋理和複雜形態,通過立體的浮雕和透空的鏤空,增加了裝飾的層次感和視覺衝擊力,使得金銀器上的梅花裝飾不僅美觀,更富有生命力和藝術表現力。
(三)陶瓷器
在古代陶瓷器方面,梅花也同樣是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法,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宋代達到了高峰,並在元、明、清各代繼續發展和演變。
唐代的梅花紋飾初現,通常以朵花形式排列(圖表十四),整體風格富麗華美、豐滿圓潤,梅花紋飾也與之相似圓潤而豐盈。
圖表十四 唐三彩梅花蓋盒 大英博物院藏
宋代是廣泛將梅花紋飾應用於陶瓷器的時期,隨著宋代梅花畫譜的流行,陶瓷裝飾開始受到文人畫的顯著影響,陶瓷的梅花紋由圖案化向繪畫性的轉變(圖表十五)。裝飾工藝變得豐富多樣,包括刻花、剔花、印花等。龍泉窯青瓷上的刻花梅花紋飾線條流暢,釉色滋潤含蓄,通過凹凸刻劃展現了青瓷裝飾的藝術水準。吉州窯(圖表十六)則以剔花裝飾梅花,黑釉與露出白化粧土形成的黑白分明,紋飾清晰,具有淺浮雕感。此外,吉州窯還採用了釉下彩繪技法,將彩繪與剪紙、貼花裝飾結合起來,表現更為豐富。
元代制瓷業在宋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景德鎮成為全國制瓷中心。青花裝飾技法的成熟使得梅花紋飾進入了以繪畫表現技法為主的時代。元代的寫意梅花紋以中國畫用筆形式(圖表十七),畫風簡練,線條瀟灑酣暢,通過青花描繪,將梅花紋飾演繹到一個高峰。
明代制瓷業進一步發展,永樂、宣德年間梅花文裝飾仍以青花為主。前期的梅花紋多從元代青花演繹而來,洪武時期以寫意變形相結合,繪畫嚴謹而工整。永樂(圖表十八)、宣德梅花紋繪畫多以雙勾填色的方法繪成,採用小筆,常常出現深淺不一的筆觸痕跡,加強層次感。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官窯青花已成化為主,梅花紋飾更趨於輕鬆愉快,疏簡柔美,裝飾技法以雙線勾勒為主,長筆平涂填色的方式和一筆勾勒點劃的方式兼用,呈現出一種飄逸淡雅的風采。明晚期(圖表十九)以梅花裝飾的瓷器除了青花外,還採用了五彩等多種工藝,但梅花紋飾更為粗獷寫意。德化窯更在此時發展出梅花杯並影響至清代(圖表二十),器物外壁貼塑梅花,應倣自犀角雕(圖表二十一)。
清代景德鎮制瓷業達到了極致,康熙時期的冰梅紋飾尤為著名(圖表二十二)。冰梅紋又稱“冰裂梅花紋”,以倣宋官窯冰裂片紋為地,並於其上畫朵梅或枝梅。康熙冰梅紋蓋罐是典型的冰梅紋作品,通體以青花濃料畫冰裂片紋,其間勾畫白色梅花,藍白相映,寒梅吐艷尤顯芬芳,頗具文人畫風韻。清代的陶瓷梅花紋以其精湛的釉上彩繪形式為世人驚嘆,綜合了前期的多種工藝,如青花、鬥彩、釉裏紅、五彩、堆雕等,創造出了粉彩、法瑯彩、素三彩等多種形式。
圖表二十二 清康熙青花冰梅開光異獸圖蓋罐 故宮博物院藏
梅瓶不僅以其優美的形態著稱,更因其與梅花的聯繫而富有象徵意義。梅花以其清雅高潔、傲骨嶙峋的形象,被視為文人墨客精神的象徵。梅瓶的器型(圖表二十三)恰恰捕捉了這種精神,使其不僅是實用器物,更是文化與藝術的載體。在歷代文人雅士的生活中,梅瓶不僅用於插花裝飾(圖表二十四),也承載著對梅花清骨精神的讚美和追求。這種器型的存在,不僅是對自然美的頌揚,更是對文人精神的一種傳承和體現。
圖表二十三 明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紋梅瓶 南京博物院藏
圖表二十四 明陳洪綬《歲朝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梅花,以其清雅高潔和傲骨嶙峋的形象,深受人們喜愛。它不僅是自然之美的典範,更是精神文化的象徵。從秦漢之前的實用階段,到漢晉隋唐的審美興起,再到宋元明清的文化象徵,梅花的發展是文化積澱的歷程。在詩詞歌賦中,梅花以其堅韌不拔的形象,成為情感和理想的表達。它象徵著孤傲獨立、卓然不群的士大夫人格,成為文人墨客情感和思想的載體。在物質文化中,梅花的形象廣泛出現在金銀器、陶瓷器、書畫和紡織品中,展現了其深遠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梅花,以其獨特的文化象徵和藝術表現,成為中國文化中永恒的符號。
圖表二十五 梅花名勝興廢綿延時代表
(説明:1.按名勝風景出現先後順序排列;2.實線表示明確記載的連續興盛期,虛線表示初起、衰落、不連續或傳説存在的階段;3.帶*號的名勝不在統計之列)
文/中山大學歷史學博士 胡百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