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過好我的一生?”
這原本是一個人可能在某個人生節點發生的一次“靈魂之問”,但在均優教育所運營的廣西貴港博雅公學,這是五年級學生要與老師一起深度參與的一個超學科學習項目。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學生會經歷在人生不同階段的虛擬場景,不僅可以解決快速閱讀、小數乘除法等學科知識問題,還可以解決發現自己的優勢並確定人生目標等大問題。項目最終以每個學生誕生自己的一本精美自傳《我的一生》結束。
這樣基於真實問題,有核心任務和成果産出的項目顯然更具召喚性,不僅注重生活目標的設定,還兼顧學科目標的達成,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求知,在協同探究中成長。
像這樣的超學科學習在貴港博雅公學小學部已經覆蓋了60%以上的課時,成為一場常態化的教學實踐。這是培養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素養表達”,是落實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精神的生動樣本,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樣式,呈現了基層學校課程教學改革的新氣象。
這樣的實踐探索彰顯了四大特質:
一是以“素養導向”重塑教學。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在課程目標上,指向人的核心素養發展。這也是新舊教學的根本分水嶺,意味著新時期的學校教學必須由以前的知識導向向素養導向轉變。素養導向的教學必然體現在“實踐育人”和“綜合育人”上,而傳統的學科教學難以為學生提供在實踐中綜合解決問題的學習環境。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貴港博雅公學打破“課時主義”,把學科打開,把課堂打開,逐步實現了從學科內整合到跨學科整合,再到超學科整合的升級。如果説過去學科就是整個世界,那麼現在的超越學科學習意味著與學生相遇的整個生活都成為課程資源。但貴港博雅公學的實踐者還有更重要的提醒,這一切的改造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把人放在最中央”是飄揚在超學科教學上空的一面旗幟。
二是以“做事思維”改造學習。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在教學活動上,強調學科實踐,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這意味著育人方式要逐步“變軌”到實踐育人上來,意味著具體的課程教學要從“做題”中解放出來走向“做事”,以做事來統領和整合教和學。貴港博雅公學的超學科學習是作為“改善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要途徑而存在的。在這裡,學習和做事是同時發生的,學生在做完整的事,也在完整地做事,在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回到兒童的真實生活和經驗世界,從“學以致用”走向了“用以致學”,實現了學習方式變革與學習內容變革的統一。
三是以“動詞思維”理解“理解”。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書中指出,“衡量理解的一個基本指標是能把所學的知識遷移到新的環境和挑戰中,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回憶和再現。”這告訴我們,“理解”的核心在於“可遷移性”,理解是“超越資訊本身”的,只有能夠在真實問題和情境中遷移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才意味著實現了“理解”。貴港博雅公學的超學科教學實現了“為理解而教,為遷移而學”。在這裡,“理解”不僅是一個名詞,更重要的是一個動詞。動詞的理解指向過程,而名詞的理解則指向結果。當我們以“動詞思維”來理解“理解”的核心旨意時,理解便被重新定義了。
四是以“産品思維”實現知識管理。
貴港博雅公學不僅形成了覆蓋小學各個年級的50多個主題學習資源、知識清單、學生手冊,還研發了配套的教師手冊和教師培訓課程。這是均優教育集團以該校為基地,組織力量歷時多年行動研究,形成一套有理論引領和結果印證的落地體系,是整個教師團隊融合教研、協同眾創的結果。均優教育團隊的不僅讓教師實踐知識可視化、成果化,將實踐成果標準化,向知識産品轉化,還通過集團的平臺運營讓知識流動起來,讓這些成果被更多人看見和應用。尤為難能可貴的是,貴港博雅公學的這個案例,不僅完成了一次課程教學實踐的創新,還實現了好分數和好素養的兼得。這讓我們看到了基層教育力量的更多可能性,也更多一線教師堅定了變革的信心。
哲學家懷特海説:“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五彩繽紛的生活。”貴港博雅公學的學生透過超過學科學習遇見了五彩繽紛的生活,學生的知識學習一旦超越學科之後便可能看見更遼闊的生活和世界,便可能在生活中走向創造,在創造中實現更完整的成長。(作者係中國教師報記者--褚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