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昆控股集團董事長陳芳與新奧萊控股集團董事長劉文獻舉行會談 | 中國職工文化體育協會棋牌分會 二屆一次代表大會在京召開 | 創新驅動 數智融合——首屆醫工交叉手術機器人創新論壇盛大舉行 | 這家成立僅3年的XR品牌 憑什麼超越Meta霸榜亞馬遜智慧眼鏡暢銷榜 | 大模型距離大規模落地還有多遠?學界業界熱議 | 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上多家企業獲頒出海合規NG證書 | 學而思CTO田密:大模型為突破教育行業的“不可能三角”帶來曙光|WAIC 2024 | 智創新 數賦能 中信國際電訊集團亮相2024世界人工智慧大會 | 第一屆“賽昇杯”數智大賽(軌道交通行業) 決賽及頒獎儀式圓滿閉幕 | 抖音電商嚴厲打擊“付費直播會員”相關詐騙行為 |
 
當前位置: 新聞>滾動>

大模型距離大規模落地還有多遠?學界業界熱議

發佈時間:2024-07-08 10:01:45  |  來源:中國網科學  |  作者:  |  責任編輯:科學頻道

在新一代科技革命中,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不斷重塑日常生活和産業生態,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産、生活、學習方式。這股蓬勃興起的大模型熱潮,未來將如何進化、如何在産業落地?

7月5日,在2024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騰訊“智創未來”論壇上,多位來自學術界和企業界的大模型領域專家,針對大模型研究範式、産學研結合、人才培養等話題展開熱議。

中國科學院院士胡事民:跳出窠臼,用開放心態擁抱人工智慧

在大模型等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的影響下,院校師生的研究思路、學科方向、職業方向都在改變。

面對這一新變化,中國科學院院士胡事民表示,希望國內大模型研究能夠跳出國外的思想框架,積極探索原創思路的同時,加速促進大模型技術與應用場景的深度結合,為大模型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對於企業該如何提升自己、搶抓機遇,胡事民認為,企業應用開放的心態擁抱人工智慧,並精準認識到自身在大模型時代的特殊優勢“護城河”。比如獨特的數據資源,創新性的行業模型和演算法等,據此構建在大模型時代的牢固主動權,將為很多行業帶來非常大的改變。

上海交通大學馬利莊:強化合作,實現主動式智慧

大模型出現後,三維視頻的時序序列理解將成為未來重要的研究趨勢。這其中,如何更好地理解人的意圖、實現主動式智慧成為關鍵。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人工智慧研究院副院長馬利莊表示:“主動式智慧需要找出‘人物-行為-場景’一體化關聯模式,即人的行為跟我們所處的環境、説什麼樣的話、做什麼樣的事之間的因果關係。以服務機器人為例,我喝了水,它會非常自然地幫我把蓋子蓋住,或者天氣太熱了脫下外套,它會主動把我的衣服給挂起來。”

要真正做到這些,馬利莊指出,高校與高校之間、與優勢企業之間要善用資源、通力合作,持續挖掘大模型技術與場景之間的結合點,打造更高層次的主動地人機交互,為大模型良性發展找到一條更合適的路。

賓夕法尼亞大學蘇煒傑:讓人才培養更包容,更好理解垂直行業範式

賓夕法尼亞大學副教授蘇煒傑表示,通用人工智慧到來,只是時間的問題。但在具象技術演進和發展的過程中,仍會出現波段性的影響。比如大模型對齊,雖然是看似最後一步,但難度會指數上升。“難度來自於需要對具體垂直領域有深度的理解,包括隱私、經濟考量、社會規範等,”他指出,特別是在多元化社會,不同人群的想法、預期是不一致的,怎麼樣調和不同的預期,涉及到經濟、博弈等各方面的要求,這對學術界和企業界都提出了新的任務和挑戰。

對此,蘇煒傑認為,企業和高校之間加強合作,讓人工智慧人才培養、交流變得更加包容和開放,將促使端到端的人工智慧有更好的範式、更好的理解。

騰訊雲吳永堅:堅持為客戶創造價值,未來需要複合型人才

從打造企點大模型客服、騰訊元寶、AI代碼助手等産品,到對外輸出知識引擎、圖像創作引擎、視頻創作引擎“三大引擎”,騰訊雲在大模型時代到來後,始終堅持在用戶和客戶本身價值的基礎上,演化相關能力。騰訊雲副總裁、騰訊雲智慧産研負責人吳永堅介紹到,“目前大模型技術在越來越多的場景中落地並轉化成實際生産力,例如,我們今年也為馬利莊教授定制了一個高清4K小樣本數字人,用在學術大會做學術內容介紹。未來通過知識引擎接入,馬教授有機會邀請他的‘數字分身’輔助教學工作。”

吳永堅同時指出,在這個過程中,To C場景下,用戶對於內容準確性的預期相對較低,所以對産品的接受度更高,産品落地走得快一些;而面向“嚴肅場景”的To B産品,則走得更加穩妥、更加謹慎。為了更好地實現“兩條腿走路”,騰訊雲對技術、演算法、工程、産品複合型人才有了更高的需求。“如果産品經理沒電腦或者機器學習等相關背景,不僅平時對需求和演算法理解不深入,導致工作效率低,更關鍵的是很難對産業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轉化。未來,優秀的産品經理一定是‘人機結合’的,這樣才能深度理解並高效解決産業問題。”

活動現場,胡事民、馬利莊、蘇煒傑等在場的專家學者也對在學校讀書的年輕人提出了新的期許。他們表示,在充滿變化的大模型時代,年輕人要把自己培養成為複合型人才,保持好、保護好興趣和好奇心,主動擁抱新技術,這樣才能為行業應用的顛覆性突破和持久性創新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