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的搖籃,是城市發展的生命線,孕育並滋養著城市,更見證著城市的興衰更疊。水城關係的進化方向決定著城市的健康繁榮與可持續發展,在不同時空背景與不同文化環境中,不僅滲透、凝聚著城市的文化和歷史,還在與城市的相生共融中煥發、延續著城市的生命和未來。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構成要素,是人類城市起源發展的基本依賴,人-水-城的發展必然交織在一起。在未來的城市時代,人-水-城存在怎樣的需求和發展關係,如何實現人-水-城命運共同體的共生共榮,如何系統地解決人-水-城的發展問題,這些都是本書關注的核心問題。本書以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為基礎,解析水城發展的幾個需要層次;從實際建設實踐出發,提出“城市水環境空間”研究概念;以和諧共生為目的,構建城市水環境空間發展理論體系;以韌性、生態、活力和特色為途徑,探討水城共生的技術方法和具體路徑。
本書主要特點和創新之處如下。
第一,創新性提出“城市水環境空間”概念。在目前理論研究中,對於“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等方向的研究往往側重於水體的治理技術,較少涉及與城市的發展關係問題;對於水體以外的“濱水空間”等涉水空間研究又側重城市功能佈局、産業策劃、空間發展等。但水城發展實踐當中水體及其濱水空間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迫切需要一個完整的概念來涵蓋城市與水在不斷發展中所涉及的內容。本書創新性提出“城市水環境空間”的概念,拓展了水城發展相關研究的概念界定和研究邊界,保證理論研究的完整性特徵。
第二,以人的需求建構城市水環境空間發展內容。城市因人而生,人類的需求是推動城市發展的根本動力,城市建設發展的目的和存在價值是滿足人的不同層次需求,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本書對水環境空間的探討直接根植於人的層級需要,在此基礎上從人對城市水環境空間的需求出發,探討城市水環境空間發展內容,建構城市水環境空間發展範式。
第三,跨學科、多專業的協同。本書聚焦于如何系統整體地看待實踐對象和研究問題,因此對於城市水環境空間如此複雜的城市子系統,需要通過不同學科交叉、專業互補,才能夠有較完整的認識。本書主要基於水利、生態、給排水、城市規劃、人文地理、建築、園林、環境藝術、 GIS等不同學科和專業,以發展需求-核心問題-實踐困境-未來目標為多維導向,通過跨學科、多專業協同,突破行業壁壘和專業割裂,給出問題的具體解決技術和方法。
第四,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本書主要在大量城市水環境空間的規劃、設計、施工、運管實踐的基礎上,歸納總結經驗,通過系統性的理論研究和探討,構建具有普適性的水城共生理論體系,為城市水環境空間發展提供理論依據、思路以及發展路徑。
全書共分成6章,即“緣起”“韌性”“生態”“活力”“特色”“共生”六大部分,並展開詳細闡述,具體章節和內容如下:
第 1章“緣起,水城相伴相生”。
闡明瞭本書選題的緣由,提出水城共生是面向未來的發展之道。本章通過水與城的變遷更疊,梳理城市水環境空間中的問題,提出“城市水環境空間”的概念,並將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映射到人對城市水環境空間發展需求關係中,即將城市水環境空間發展理解為適應韌性、健康生態、親水活力、地域特色、水城共生 5個層級,從而構成城市水環境空間發展層級體系。
第 2章“理水,固韌性之本”。
城市因人類集聚而産生,這決定了安全韌性是發展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從影響人類生命財産安全的多種不確定性風險出發,城市水環境空間建設中要注重常態下降低不確定性風險、非常態下減輕損失並做好快速恢復的準備。提出了以科學合理的宏觀統籌為前提、以“藍綠溶解”為承載上限、以工程協同為防禦下限的規劃設計策略,以增強城市水環境空間系統全壽命週期的韌性度。
▲城市水環境空間功能與城市災害關係
第 3章“平衡,強生態之基”。
人們高品質的美好生活需要水環境空間生態穩定及自然和諧優美來夯基築底。本章分析了人類脅迫對城市水生態環境造成的水生態環境失衡,認為人類應當尊重自然,恢復、修復或重建已經退化或損壞的水生態系統,遵循自然規律,結合系統工程最優化方法,恢復水環境空間的基本功能、維護生物生境並建立健康穩定的生態系統,使其在人類活動的干擾下仍能維持本身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
▲城市水環境空間的生態健康運作相互作用關係
第 4章“互動,營活力之源”。
城市水環境空間的長遠發展,得益於內生活力的持續。本書提出了生態活力、環境活力、社會活力、文化活力和經濟活力五大組成部分。本章節重點論述了環境活力、經濟活力和社會活力三個活力要素的構建,具體通過空間環境的提升優化、公共交往空間的塑造、文化自覺下的創意創新、特色産業經濟的培育、多種社會活動的引導等,帶來永續化的環境活力、包容化的經濟活力和樂活化的社會活力這 3個維度內生活力的持續發展。
▲城市水環境空間活力構成要素
第 5章“特色,塑精神之道”。
城市水環境空間擁有著其他城市空間所無法比擬的優越區位。本章介紹了在面對城市水環境空間的特色迷失時,迫切需要城市水環境空間設計找到地域性特色內核,迎接“本真”回歸,通過地域資源的梳理顯化,將具有特色的元素以某種氛圍、意境、風格、立意在空間中具體地展現出來,並細化落實,塑造地域特徵鮮明的城市水環境空間,以更好地承載城市記憶,激發城市居民對水和城市的自覺尊重。
第 6章“共生,水城融榮與共”。
人類在追求高品質美好生活的同時與水環境空間共生共榮。通過描繪水城共生的美好願景,以水環境空間的適應韌性、生態健康、活力營城、地域特色等為標誌界面,構建水城互惠共生格局,並總結了推動水城共生發展的關鍵支撐技術,希望通過形成城市水環境空間發展的共識,激勵全社會主動參與,引導城市水環境空間有序發展,促進人-水-城的共生共融。
▲對稱互惠的水城共生發展格局
本文摘編自《水城共生——城市水環境空間發展理論與實踐》一書前言,有刪減,圖片來源於本書,標題為編者所加。
《水城共生——城市水環境空間發展理論與實踐》
ISBN 978-7-03-067410-4
戴德勝胡凱麗李香雲柏安琪夏博軒等編著
責任編輯:王騰飛
水是生命的搖籃,是城市發展的生命線,孕育滋養著城市的發展,水城關係的進化方向決定著城市的健康繁榮與可持續發展。本書根植於人的需要層次並結合大量實踐總結,思考人-水-城關係的整體系統並進行理論研究,在韌性、生態、活力、特色、共生5個層面構建具有普適性的水城共生理論體系和實現路徑,為廣大讀者提供城市水環境空間建設的發展理念、策略和具體技術方法。本書可作為城市規劃、給排水、生態、水利、園林景觀等相關學科的高校教師和學生的閱讀資料,也可以為政策制定和決策者以及從事相關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的工作者提供參考。
(本文編輯:洪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