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城市文旅規劃設計項目作為都江堰市打造國際旅遊城市的重點龍頭工程,自2015年啟動設計與建造,如今已經歷了八個年頭,都江堰市在全域旅遊、“農商文體旅”融合發展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旅遊業已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
2000年,都江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此外,都江堰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但在2015年都江堰·城市文旅規劃設計項目之前,都江堰在國際上知名度並不高,海外遊客佔比不足15%。直至2023年,海外遊客的數量和佔比分別增長了31%和19%,都江堰的國際影響力大幅度提升。
對此,都江堰·城市文旅規劃設計項目的總負責人王強表示,都江堰為國內的景區設計提供了優秀的範本,有三點值得借鑒。第一,堅持不破壞原有生態植被、不改變原有水系景觀、不拆遷原有建築遺跡的“三不原則”。王強通過建立“生態空間+高端資源”的生態價值實現機制,梳理規劃具有保護和修復意義林盤1768個,創建9個AAA林盤景區和1個AA林盤景區,建成三級綠道230公里,最大程度上突顯了都江堰自然生態景觀、青山綠水的獨特優勢。第二,建築材料的選取要貼合景區的特色。王強修建都江堰遊步道時,非常注重維護其古樸風韻,遊步道建設以青石材料為主,同時加強了都江堰景片和靈岩寺景片的聯繫。第三,景區未來會從“景區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設計上應注意增添非自然生態區域的綠化設計,提高景區的一體化程度。王強在實施景區設計與建造時,尊重都江堰的自然山水脈絡,串聯城市公園景觀,將自然生態與森林康養、自然研學、生態體驗、運動遊憩等新興消費場景及業態有機結合了起來,同時兼顧了商業與景區原生態。
都江堰主要的生物生境地有三處:靈岩山,離堆公園和趙公山一帶,東南面的大片農田這三處生境地的連接廊道數最多為3,而王強設計之前卻無一條完整的連接廊道,r指數為零,網路的連通性非常低。王強通過採用加”環”增”楔”的方式,加大景觀的連通性,增加暫棲地及廊道,以便於生物在景觀中遷徙、繁殖。王強按照他的景觀生態學理念,將廊道網路與斑塊網路相結合,使它們符合都江堰市週邊生態環境條件和城市規劃佈局形態的要求,共同形成都江堰市”綠環+綠楔”的網路結構模式,以連接各方向的生境地,最大限度地提高景觀的連接度。其中,綠環由寬度等級較高的綠地廊道組成,主要沿一、二、三環路展開,構成連通南北兩翼主要基因庫的生態廊道:綠楔則沿江安河等河流佈置,形成城內窄,城外寬的楔形綠地,將自然引入城內,構成東西向的生態走廊楔形綠地的方向與主導風向基本平行,可將新鮮空氣和風媒植物引入城內。綠環與綠楔構成了都江堰城市綠地系統的基本框架,在綠環與綠楔因圍合,交又而劃分出的各城區塊中,在對生物群體較敏感的地段和地點建立其他形式的綠地,即”暫息地”將生物由天然棲息地引入城市綠地中,從而形成完整的綠地網路系統。
此外,都江堰以水利工程為特色,王強在分水公園的設計上巧妙地處理了水景的觀賞、娛樂、及生態屬性,借鑒其魚嘴口、飛沙堰以及寶瓶口等堤堰關卡設計,在總長約800米的水渠中,實現了水景的一水多用。水渠的設計使得水流深淺流速不一,並且整個水景互動系統都可分時分區可控。從整體佈局來看,王強將都江堰景區從四處散落的景點佈置優化成了以都江堰核心景區為中心的眾星捧月的格局,使景觀的層次變得錯落有致、協調且統一。
2023年,王強再次作為都江堰·融創錦繡項目的負責人,建造了都江堰景區內的最主要的秀場。王強很好地兼顧了商業與景區生態特色,其設計的建築得到了業內廣泛的傳播與借鑒。
王強的設計靈感源於山水。他在設計上採用現代的金屬矩管形成山水輪廓的褶皺,並借用祥雲及川劇臉譜的手法,表現水的流暢和波浪起伏,刻畫水在不同形勢下的狀態。色彩上,王強使用白色為基調的層次漸進點綴淺金與灰藍色,直觀呈現山水的視覺效果,並且使用豎向條紋將建築的比例拉長,透過光影的改變,提升建築立面的層次感和立體感。
王強主導的都江堰·融創錦繡項目為景區商業化建築提供了優秀的範本,他稱,國內景區的景觀設計與商業建築設計與景區原生態融合得越來越優秀,未來國內景區一定會成為商業和文化高度融合發展的國際化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