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angjie.ilnd.com.cn/jishi/568038.html | 第六次亮相WAIC,星環科技全面展示大模型應用開發全週期産品與工具 | 中國電子董事長曾毅出席BCS2023:以內生安全為主 推動安全和系統融合發展 | 猿輔導小猿學練機AI加持,助力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目的 | 愛奇藝·奇異果TV首任“視聽體驗官”來了!“茹顧夫婦”合體安利幀綺映畫MAX | 華為雲尤鵬:盤古大模型,為行業而生 | 雲天勵飛受邀參加 WAIC人工智慧應用創新論壇 | 整合灶高顏值時代來臨,帥豐即將推出星辰X1新品加速跑馬圈地 | 每秒200億億次浮點運算能力,華為雲推出昇騰AI雲服務 | 利郎服飾—— 時尚創變 閩派傳奇 |
 
當前位置: 新聞>高端訪談>

我科學家提出新方法 可同時揭秘宇宙第一代星系和暗物質

發佈時間:2023-07-07 16:30:18  |  來源:光明網  |  作者:宋雅娟  |  責任編輯:科學頻道

光明網訊(記者 宋雅娟)宇宙中第一代星系是如何形成的?它們如何照亮黑暗時代並迎來宇宙黎明?宇宙早期的星系際介質是如何被第一代星系電離並加熱的?這些問題一直是天文學領域致力於解答的重大科學難題。

7月7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線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和東北大學合作研究的一項重大成果。這項理論研究提出,利用宇宙黎明時期21釐米森林信號的一維功率譜測量,未來的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將能夠同時揭秘宇宙第一代星系和暗物質的性質。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徐怡冬副研究員、陳學雷研究員和東北大學張鑫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中性氫的21釐米譜線為宇宙黎明與第一代星系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探測手段,利用21釐米譜線探測宇宙黎明與再電離也是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最重要的科學目標之一。

中性氫的21釐米信號有多種觀測模式。常見的觀測模式是以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為背景源的21釐米信號測量。同時,宇宙早期各種結構及其周圍的氫原子氣體會在高紅移射電點源的光譜上産生密集的21釐米吸收線,這些吸收線叢被形象地稱為21釐米森林。由於信號微弱,且依賴於宇宙黎明時期的射電亮源的獲取,多年來21釐米森林探測面臨極大挑戰。另一方面,21釐米森林信號同時受到第一代星系加熱效應和暗物質性質的影響,觀測上很難區分這兩種效應,使得21釐米森林探測在提出以來的二十多年中,難以實際用於限制第一代星系的熱效應或暗物質的性質。

此項工作深入研究了過去鮮有論及的21釐米森林探針,並提出了一種原創性的統計測量方案,使之不僅能夠限制宇宙第一代星系的性質,還可以同時測量暗物質粒子的品質。

近年來,已有一批高紅移射電噪的類星體被發現,而且SKA望遠鏡也已進入工程建設階段,開展21釐米森林觀測已迫在眉睫。

“我們意識到由溫暗物質效應和加熱效應引起的信號變化,在光譜上的尺度分佈特徵不同,因此通過一維功率譜分析,將可以從統計上提取關鍵特徵以區分這兩種效應。”徐怡冬介紹説,“而且,如果對同一段光譜的兩次測量做互相關,將能夠顯著壓低噪聲,從而提高信噪比。這對21釐米森林這種弱信號的提取是非常關鍵的。”

模擬結果顯示,一維交叉功率譜測量顯著提高了觀測的靈敏度,同時,一維功率譜的幅度和形狀特徵使得信號的尺度依賴性被顯現出來。這使得21釐米森林變得切實可行,且能夠同時測量暗物質粒子品質和宇宙黎明時期的熱歷史。因此,21釐米森林的一維功率譜確實可以成為一箭雙雕的宇宙學探針,為揭開暗物質和第一代星系之謎提供了一種極有前景的新途徑。

徐怡冬和張鑫應邀為《自然·天文》專門撰寫了介紹性短文。國際著名專家、加拿大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的Katherine Mack教授在《自然·天文》評論道:“這項研究提出了一種有趣的方法,利用21釐米森林功率譜同時限制兩種現象:宇宙X射線對星系際介質的加熱以及溫暗物質的可能效應。雖然以前的研究已經檢查了21釐米森林作為星系際介質探針的可能性,但將溫暗物質效應作為一個獨立信號包含進來則為未來的觀測提供了一個新的科學目標。”

《自然·天文》的編輯團隊也針對這項研究發表了評論:“我們宇宙的最遠處總是極為神秘,由於被塵埃、吸收光的原子和中間介質中的氣體阻擋而很難直接觀測。這項研究將吸收轉化為一種優勢,利用它打破了其他方法所遭遇的不同效應的簡並,並可用於闡明早期宇宙的結構形成。”

這一突破性方法的發展對於解開暗物質和宇宙早期天體形成的奧秘具有重要意義,將進一步推動我們對暗物質的理解,揭示宇宙結構形成及演化的過程。通過更深入的觀測和分析,我們有望在不久的將來獲得關於暗物質性質和早期星系形成的更多見解,進一步拓展我們對宇宙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