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來,蒙頂五峰之間的茶樹,好似春之信使。春剛到,嫩芽發,茶人忙,繼而茶香天下。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讓這裡成為茶樹生長的沃土;兩千多年不曾斷絕過的茶史,讓蒙頂山成為中國茶文化的一座高塔;從納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蒙頂山茶製作技藝,到飛速發展的茶科技,“三茶統籌”的雅安篇章,從這裡開始書寫。
千年茶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西元前53年,蒙山縣(今名山區)人吳理真在蒙頂山之巔的五峰之間馴化野生茶樹,種下7株茶樹。蒙頂山,是世界上最早文字記載的人工種茶的地方。
茶葉史上,唐代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時代。大國風範、國泰民安。茶葉種植業迅速發展:“山且植茗,高下無遺土”,“給衣食,供賦役,悉恃祁之茗”,茶葉商品化成為農産物中唯一典型,初步形成區域化、專業化,為貢茶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
朝廷選擇茶葉品質優異的州定額納貢。有常州陽羨茶、湖州顧渚紫筍茶、睦州鳩坑茶、舒州天柱茶、宣州雅山茶、饒州浮梁茶、溪州靈溪茶、岳州邕州含膏、峽州碧澗茶、荊州團黃茶、雅州蒙頂茶、福州方山露芽等20多州的名優茶。雅州蒙山茶號稱第一,名曰“仙茶”。
這在《四川通志》中亦有記載:自唐朝起,蒙山茶因其品質優異,即列為貢茶,專供皇帝祭天祀太廟之用。
唐代詩人白居易《琴茶》中,對蒙山茶讚不絕口——“琴裏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唐宋大家孟郊、韋處厚、歐陽修、陸游、梅堯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為題的詩文。
茶為飲,亦為橋。
據史料記載,唐貞觀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將皇室的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的王子松讚幹布,隊伍攜帶著來自雅州(今四川雅安)的大量茶葉,“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來自雅安的茶葉,從盛唐開始,就在高原紮下了根,成為藏漢民族連接的橋梁。
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在《茶馬》詩中説“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其中的“黑茶”,就是傳承千年的雅安藏茶。
而到了清朝,一百餘種貢茶中,四川有10種,雅安所産佔了其七。
無論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是琴棋書畫詩酒茶,千年茶文化的積澱,在中華5000年的文明發展史中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蒙山二字,獨領風騷。
2004年9月,第八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暨首屆蒙頂山國際茶文化旅遊節在雅安舉行,蒙頂山茶重新“出圈”。這次會節上,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的茶文化學者、茶葉專家共同簽署併發表了《蒙頂山國際茶文化宣言》,確認“蒙頂山是世界茶文化發源地、世界茶文明發祥地”。
千億茶産業,堅定品牌自信
據統計,目前全市茶園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幹毛茶收入達85億元,綜合産值250億元以上,茶農茶産業每人平均純收入超8000元以上。茶産業是雅安發展的重要根基!
近年來,雅安市以習近平總書記“三茶統籌”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為統領,認真貫徹落實好省委主要領導指示精神,勇當精製川茶排頭兵,按照“農業穩市”的總體工作要求,通過實施“六提行動”,擦亮“蒙頂山茶”“雅安藏茶”金字招牌,加快推進川茶品牌提升行動方案在雅安落地落細落實,推動雅安茶産業高品質發展。
在名山區紅星鎮茶葉交易市場中,一個個裝滿嫩葉的背簍在市場中交織,茶農賣茶,茶商買茶,繁忙而有序。
茶商楊在偉選中茶葉,與茶農約定好價格後,便帶著茶農來到自己的收購點,稱重、計算、登記、付款。前後不到5分鐘,便完成了一單鮮茶交易。楊在偉的收茶車中茶葉見漲,茶農手握賣茶款,高興地清點錢款。
名山的春天在茶園中啟幕。
一個茶簍,一雙巧手,一片茶園,“人在草木間”是茶農的生動寫照。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名山區依託39.2萬畝茶葉資源本底,創新性打造産業聯合體,實施茶企“1+6”對標提質專項行動,314家茶企均實現規範化生産,探索茶産業股權量化增收新模式,依託産業發展基金、産業扶持基金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突破性增長,探索形成具有顯著丘區特色的“名山實踐”,茶葉帶動農民增收佔比達60%以上。
壯大茶産業,離不開做好“茶文章”。近年來,雅安市依託100余萬畝茶園資源本底,加快推進茶、文、旅融合發展,讓“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初步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帶茶、茶旅共融”的發展格局。
雅安市以景區化思維,提升打造生態茶園、茶業基地,推出“茶文化展示+體驗旅遊”發展模式,開發茶博物館研學、茶文化體驗等茶旅融合産品,建成蒙頂山、牛碾坪、月亮湖等以茶旅融合為特色的A級旅遊景區9個,串點成線、擴線成面,打造“茶林相間、花香茶海、色彩紛呈、四季輝映”的茶鄉美景。“世界茶源尋根之旅”入選全國鄉村旅遊精品線路,150公里中國至美茶園綠道被評為“中國十佳茶旅路線”和“全國美麗鄉村路”。
在茶俗體驗、茶園度假等領域探索創新,不斷豐富制茶、茶藝、茶膳、茶宿、茶研學等業態,吸引了大量遊客來雅打卡。
“千技”齊綻放,堅定發展自信
科技進步是推動茶産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1976年,四川農學院園藝係茶葉專業設立,雅安因悠久的茶文化和堅實的茶産業成為該專業最好的“試驗田”和“創新地”。
隨著氣溫攀升,茶葉生長迎來了一年之中“最瘋狂”的時刻。
一夜之間,茶葉就可以長高五六釐米!
在雨城區草壩鎮的青山綠水間,一株株茶樹正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茶園中茁壯生長。每日清晨,茶農李明鳳都會準時出現在茶壟中。她深知,採摘一芽五葉以內的茶葉,正是製作雅安藏茶的上好原料。只見李明鳳雙手握著茶刀子,對準嫩枝,手腕輕輕用力,一把茶葉就被採進了茶簍中。
用茶刀子採茶是茶農採摘藏茶原料時,普遍掌握的技巧。
2021年,四川農業大學園藝係茶學專業教授何春雷攜“茶葉機採及配套加工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團隊,在項目實踐基地所在地名山區茅河鎮萬山村舉行機採茶現場培訓會。4名初學機採的村民,12個小時完成12畝茶園的采收工作,收穫鮮葉4370余公斤。
而這批採摘下來的鮮葉,也被用於製作“春梢藏茶”,這是一種可以直接沖泡的藏茶。
“機採茶”方便、省力,迅速在茶農中流行起來。
在雨城區草壩鎮合江村的藏茶産業現代農業園區中,茶園集中“託管”,帶來最直接的好處是夏秋茶采收季節直接使用機器進行采收,讓“90後”茶農姜峰也可以輕鬆完成20余畝茶園的采收、管護工作。
“機採推開後,每年固定時間,社會化服務公司就會對茶園進行統一機採,每畝可以增收1000多元。”姜峰説。
機採茶的出現,不僅引導茶農和社會化服務組織標準化地管護茶園,更為企業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好處。
名山一茶企負責人蔣達偉認為,機採茶具有採摘速度快、採摘期短、採摘批次少、品質易保證等特點。
“茶葉機械化採摘是未來的大趨勢,是茶産業走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何春雷説。
摘完芽頭(人工採摘)割一刀(機採),是何春雷一個樸素的想法。他説:“我有一個夢想,在有生之年,看到茶農高高興興採茶,茶産業實現集約化、規模化、工業化發展。”
茶科技還應支援龍頭企業和科研院所合力進行創新,開發精深加工産品。
從四川農業大學畢業的蔣丹,目前在雅安市名山區山和茶文化職業培訓學校任教。無論是大學時期學習的專業,還是工作時從事的課程,都有同一個關鍵詞——茶。
據了解,蔣丹以第一負責人身份完成雅安市科技局“蠟梅甘露加工工藝優化及技術整合”項目。該項目開發2款香型的蠟梅甘露,建成蠟梅甘露生産示範基地2個,第一階段為雅安茶産業提質增效1000萬元,第二階段為雅安茶産業提質增效達上億元。
同時,她還以第一負責人身份完成教育部“中華茶文化傳承與創新”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雅安藏茶製作技藝》項目,掌握雅安藏茶製作技藝核心難點與絕技,並形成專業教學資源推廣至全國高校。
近年來,雅安市大力實施科技提質行動,組建雅茶産業研究院,大力實施校地合作、“揭榜挂帥”“科技下鄉”等行動,借助陳宗懋院士名山專家工作站和劉仲華院士等雅安茶産業發展專家顧問的科研優勢,以西南地區最大的茶樹種質資源基因庫——名山區牛碾坪國家茶樹良種繁育場為依託,以雅茶集團等龍頭企業為主體,加強適製品種選育、實用技術推廣、精深加工研發,提高雅茶科技含量。
“以鮮葉為主的茶葉經濟時代,為茶産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在茶産業經濟時代中,茶葉實現了從採摘到生産加工銷售的全過程,經濟附加值得以增加。隨著時代發展,茶文化經濟時代必定是發展的大趨勢,用好‘三茶統籌’,做好農文旅融合這篇大文章,以文化為産業發展賦能,推動産業迭代升級,最終推動茶産業真正實現高品質發展。”四川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茶學系教授杜曉表示,雅安茶文化擁有世界級的特殊優勢,且雅安近年來已經逐步向茶文化經濟時代過渡,用好深厚的茶文化,鼓勵更多茶科技誕生,抓住茶文化經濟時代發展的東風,雅安茶産業必將有更輝煌的未來。(雅安市融媒體中心 胡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