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在位於內江市東興區順河鎮的內(江)大(足)高速公路聯合水庫大橋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在加緊施工,全速推進高速公路建設(無人機照片)。內大高速公路是川渝合作重點交通項目之一,將打通內江至重慶的東線高速走廊,促進成渝城市群以及川南城市群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蘭自濤 攝(視覺四川)
3月15日,位於成都高新綜保區內的健進制藥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內,數萬個西林瓶在全封閉隔離無菌生産線上快速運轉。藥液注入-封裝-成品,短短幾秒鐘,一瓶瓶用於治療重大疾病的醫用注射劑順利生産下線,賡即同步發往美國和國內市場。
依託成都高新綜保區的開放平臺,健進制藥下線全國首個“出口+內銷”政策創新模式藥品,這也是四川綜合保稅區首次實現藥品雙迴圈模式的創新,徹底打通內外貿的“腸梗阻”。
從制度突破到平臺能級提升,今年以來,四川綜保區不斷積蓄新動能,成為四川擴大開放的一個重要窗口。成都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2月,全省6個綜合保稅區合計實現進出口值890.5億元,佔同期四川外貿進出口值的56.1%。
兩破制度瓶頸
助力企業快速提高生産效能
3月12日上午,剛剛結束公司擴增用地的討論會,王娟立即“轉戰”下一個議題:加快推動中高端生物産業人才的自主培育,為新戰略落地和更快發展做好人才儲備。作為健進制藥戰略發展總監,王娟最近的工作節奏非常快。
“隨著承接的訂單越來越多,企業擴建的需求愈加急迫,一條新生産線今年內計劃投産。”王娟説。
這種被訂單推著向前走的局面,源於成都高新綜保區內的兩項改革:率先開展委託加工業務、打通綜保區通關內銷的便捷路徑。在王娟看來,健進制藥開年就衝刺的背後,正是這兩項改革推動企業站上新的高點——自2006年建廠以來,公司的總體營收已從幾千萬元增長到去年的4.2億元。
制藥行業從産品研發、申報到上市銷售需要較長時間,企業承擔的運營壓力不小,特別是等待産品批准期間常常存在一定的富餘産能。為此,成都海關幫助健進制藥成為成都高新綜保區首個開展醫藥委託研發和製造(CDMO)業務的試點企業,支援企業利用富餘産能承接綜保區外企業的合同研發、製造等業務。
“目前,健進制藥已獲得30多家全球行業客戶項目,其中與多家世界500強企業簽訂長期的創新藥CDMO合作協議。”王娟透露,今年一季度企業開展的CDMO業務整體生産批次較上年同期提升15%,二季度將有望刷新紀錄。
不僅如此,為了充分打開企業核心自有産品在國內上市的局面,去年7月健進制藥借助成都海關與藥監部門為其搭建的綜保區內藥品內銷許可證件驗核特殊通道,將曾只能在海外銷售的重大疾病治療藥物順利引進國內,徹底打破內銷“腸梗阻”。
“利用富餘産能承接境內區外委託合同研發與製造,公司生産效能快速提高,藥品內銷便捷通關模式又幫助我們充分拓展了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幫助企業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王娟表示,今年前兩月,其出口額已較去年同期翻一番,其中高端注射劑産品出口批次超過去年同期3倍。
擴展綜保區外延
“區港聯動”放大開放效應
正式封關運作一年,瀘州綜合保稅區入區的4個項目進出口貨值就突破40億元。在四川新康意眾申新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余華看來,綜保區獨特的開放平臺優勢為企業進出口帶來了極大便利。該公司入區落地的預涂膜和基材生産線項目投産後,每年將可增加進出口金額4億元。
放大綜保區的開放效應,瀘州中海糧油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涂亞紅想得更多。瀘州綜保區不遠處便是繁忙的瀘州港。現場,4個巨大的糧食筒倉並排而立,運輸車輛正在排隊裝貨。“我們每天進口糧食的加工量約3000噸,通過申請保稅倉庫,進口糧食在出庫時才繳納關稅,一年下來可節省資金成本200萬元。”在涂亞紅看來,這樣只賺不虧的買賣,與瀘州“區港聯動”關係十分密切。
“隨著瀘州綜保區封關運營,瀘州區港聯動發展的勢頭更加強勁。”瀘州港務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曹廷華表示,通過整合保稅區的政策優勢和港區的區位優勢,在保稅區和港區之間開闢直通道,將物流倉儲的服務環節,移到口岸環節,大大拓展了港區功能,實現口岸增值,推動轉口貿易及物流業務發展。為了滿足進出口貨物持續增長需求,碼頭目前已建成6個3000噸級兼顧5000噸級直立框架式泊位,具備集裝箱25.5萬標箱、重件雜貨176萬噸的年吞吐能力。
不僅是區港聯動,為進一步提升四川高水準開放平臺能級,今年以來成都海關根據全省各地每個綜保區的不同特點,還因地制宜實施簡化進出區管理、促進內銷便利、便利貨物流轉、“7×24”小時預約通關、“同企跨片”等一系列便利化措施,支援企業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
今年以來,我省不斷積極擴大進口、優化出口,搶抓RCEP帶來的機遇擴大進出口,通過大力開展“外貿進口年”行動、擴大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和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城市規模等,深化拓展國際經貿合作,加快推動四川産品進出口。今年1—2月,四川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587.5億元,同比增長27.1%,全省外貿繼續實現較快增長。(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