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遊仙區被省委確定為全省首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縣域整合改革試點單位之一。
滾石上山再發力。自此,遊仙既搶抓機遇、敢闖敢試,又遵循規律、穩中求進,以“科技創新産業化體制機制改革”為牽引開展試點,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探索路徑、積累經驗、作出示範。
整合探索“高新産業優化升級機制、軍民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等方面改革舉措,探索總結了“一院所一平臺一産業”“土地大託管”“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暨集體建設用地經營入市”……一大批改革舉措落地實施,不僅推動了實體經濟發展品質持續提升,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活力有效激發,也形成了集縣域成改革的“遊仙樣本”。
探索“一院所一平臺一産業”讓科技照進現實
走進遊仙,核醫療健康産業園、鐳射産業基地的建設現場,一副“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建設圖景展現在眼前。
建設動力哪來?活力哪來?改革是引擎,是源泉。
遊仙依託轄區科研資源富集優勢,以科技創新産業化體制機制改革為牽引,積極探索“一院所一平臺一産業”模式,貫通高新技術供給端和轉化端,實現核醫療、鐳射、航空與燃機等高新技術産業集群發展。
中國科技城航空動力科創中心是由遊仙區人民政府和中國航發四川燃氣渦輪研究院共同建設的科技創新平臺。該中心立足院所和相關入駐研發團隊,為相關科技型企業提供課題研究、技術攻關、設備共用、項目轉化等方面的服務,全力構建航空發動機研製創新生態鏈和産業生態圈。
今年8月12日,通過科創中心牽線搭橋,中國航發四川燃氣渦輪研究院與四川旭博精密科技有限公司達成協定,共建中國(綿陽)科技城航空動力産業園。該項目佔地500畝,總投資25億元,分兩期建設。按照“小核心、大協作”的創新模式,項目擬用3-5年時間建成航空發動機領域全産業鏈的配套體系。
一院所一平臺一産業的鏈條式發展模式的核心要義是人才招引和培育。8月26日,遊仙召開區委人才工作會議,現場兌現人才政策獎勵、首聘了“雙招雙引專家人才”,會上還發佈了《富樂人才計劃“1+4+N”政策措施(試行)》。決定建立不低於1億元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實施“富樂聚才引智”計劃、“富樂育才提能”計劃、“富樂用才增效”計劃、“富樂留才悅享”計劃,鼓勵支援各行業領域專家人才為遊仙發展擔當作為,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四川中久大光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磊領到了“富樂人才悅享卡”,看著手裏的卡片,他説:“我真切體會到了遊仙對人才的尊重和愛護,我必將更加努力,以更加優秀的自己來回報社會。
近年來,遊仙區探索深化院地溝通交流機制、創新組建14個“一對一”服務院所工作專班,讓院地企之間互利共用技術、資訊、儀器等資源。截至目前,共轉化科技成果42項、協調民企參與院所配套73項。有關院所向地方推薦産業化項目9個,正承接國家及省級科研項目3項。
如今,隨著總投資達216億元的鐳射産業基地、核醫療健康産業園建設步伐的加快,以航空動力、鐳射、先進材料、核醫療為代表新興産業正成為推動遊仙高品質發展的強大引擎。
“土地大託管”模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眼下正值農作物生長關鍵期,連日來的幾場雨水,加快了農作物生長速度。走進忠興鎮太平村,玉米、大豆等農作物長勢喜人,農業技術人員正忙著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村裏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幾個月前,這裡還是荒草堆,數千畝土地被‘擱置’。”忠興鎮黨委副書記徐寧告訴筆者。
破解“誰來種地”難題,遊仙區在忠興鎮探索開展“土地大託管”試點,創新成立鎮集體經濟聯合總社,以大面積託管、大資金投入、大服務增收,將過去各村各戶“單打獨鬥”式的農業生産方式轉變為跨區域、規模化、機械化的現代農業生産模式。
簡而言之,所謂“土地託管”,就是將農戶手裏的土地集中起來進行統一管理,達到連片耕種的效果,從而無論是農資購買還是農機操作費用,都將進一步降低。同時,為保證農戶利益,中心還制定了土地託管協議,根據協議,農戶將自己的農田交由託管中心管理,託管中心按照“保底+溢價”模式,待糧食收穫核算出純利潤後,按3:7的比例,給農民進行分紅。
改革好不好,農民最有發言權。“我們把家裏的地託管給村裏,每畝地還額外給我們錢,兒子媳婦也能安心在外打工。”今年71歲的忠興鎮太平村村民周大爺扳著手指頭算起了賬,“土地託管後,每年可節約種地成本400多塊錢,還能拿到每年770塊每畝的收益。”
截至目前,忠興鎮已託管土地43743畝、佔耕地總量的77%;託管區域糧食産量超過3.5萬噸、較託管前增長15%;“大託管”的經驗做法先後入選2020年全國第二批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2021年四川省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工作典型案例。
對於未來發展,徐寧充滿信心,“‘土地大託管’不僅能有效解決農村土地撂荒和非糧化問題,同時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用活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向土地要效益
近日,在遊仙區仙鶴鎮石龍村一處田裏,該村黨委書記王軍正帶著村民測量新規劃流轉的300畝土地,忙得不亦樂乎。
這批新增土地,是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籌措資金,將村民手中相對集中的撂荒地、坡耕地、夏濕田流轉出來的。經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後,這些土地再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承包給種植大戶,深挖農民和農村集體增收致富潛力。
可閒置宅基地曾是農村一塊難以處理的硬骨頭,“老宅不能賣”的固有思想還存在部分村民心中。
去年10月,仙鶴鎮被列為全省第二批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試點鄉鎮,遊仙通過對農村散亂、廢棄、閒置的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進行整理,激發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
石龍村村民謝友財豎起大拇指誇道:“我現在住我兒子家,名下的土坯老宅地空置數年。今年上半年,村幹部找到我希望能將老宅拆除用於耕種,每年還能得到550元的流轉費,這是好事啊。”
現如今,石龍村在坡耕地、撂荒地、夏濕田等被人忽視的犄角旮旯上做文章,讓集體經濟實現了“蝶變”。王軍表示,“去年我們村集體經濟實現增收20余萬元,還被評為四川省合併村集體經濟融合發展試點先進村。”
石龍村拆舊復墾、用足用活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僅僅是遊仙立足實際、向土地要效益的一個縮影。
去年11月,遊仙先後在鹽泉、仙鶴、魏城等3個鎮19個村啟動7個增減掛鉤項目試點,立項規模為2876畝,復墾目標為1000畝,佔立項規模的34.77%(全省掛鉤項目平均復墾率約35%)。
遊仙相關負責人表示介紹,“在試點過程中,我們按照‘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模式,以費用包乾制的結算形式,將補償政策和利益分配權下放給屬地,充分考慮到鎮村利益,極大程度上調動了基層積極性,以5萬元一畝的較低投資成本贏得了村民的支援,取得較好成效。”
截至目前,遊仙已整理復墾1130畝,如期完成預期目標。“下一步,遊仙將充分利用鞏固增減掛鉤成果,不斷完善農村産業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壯大村集體經濟,提高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遊仙相關負責人表示。(周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