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在希望的田野上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4-21 10:59:37編輯:徐揚
當前,都江堰市正奮力構建“五大新城”,守護糧食安全底線,築牢鄉村振興基石,實現鄉村振興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
4月20日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穀雨,也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是播種移苗、埯瓜點豆的最佳時節。隨著氣溫的逐步升高,都江堰市水稻插秧工作也在陸續開展,今年預計水稻種植面積17.4萬餘畝。不少早稻種植戶利用機械化生産工具搶抓春時,為今年水稻豐收打好基礎。
流水線育苗高效質優
時下正值春耕生産的關鍵時期,4月19日,在天馬鎮四川聖壽源農業有限公司蔬菜基地內,自動化水稻育秧機正全速運轉,順著一條長長的流水線,一個個育苗盤經過填底土、消毒、播種、放蓋土、擺盤等工序,均勻裝載著稻種被運送到育苗基地裏。工人們配合著這條育秧流水線,有條不紊地忙碌著。
“該套設備每天製作秧盤2萬多盤,産量相當於1000余畝水田的用秧量。”聖壽源負責人蒯世軍介紹,以往主要靠人力,20多個人一天只能育10畝地的秧苗,效率低,成活率也低。現在有了工廠化育秧設備,10多個人一天就能育上千畝秧苗,不僅成活率提高了,還節省了成本。
與傳統的人工播種相比,機械化育秧好處非常多。蒯世軍介紹:“用工廠化流水線的方式,調整播種量、播種速度,降低每盤秧的成本。還可以在農地插秧的時候,不缺株,能夠達到合理的增産,使農戶降低成本,産生較高效益。同時,由於秧盤品質好,使用時間長,易回收,不會産生農田塑膠污染。”
在園區大棚裏,一盤盤綠油油的秧苗整齊地鋪放在苗床上。走近看,最早一批的秧苗已經有15釐米高,綠油油、嫩生生的。蒯世軍介紹,工廠化育秧模式能夠克服溫度、水分、土壤、天氣等自然因素對農業的影響,不僅育秧速度快,還大大提升了早稻育秧的品質。蒯世軍説,“秧苗一般育種就30多天,今年已收到育種訂單6000余畝。”
據了解,聖壽源採用的是全程機械化生産技術和不織布覆蓋育秧技術,能將原本六七天的出芽時間縮短至兩天,同時,出芽率由70%提高90%,半個月內就能完成全年春耕育秧工作,實現低耗能、高産出、高效益,對推進糧食生産增産高效具有積極意義。
機械化插秧高效快捷
在天馬鎮碧雞橋社區,早稻田裏已經蓄滿水,伴隨著插秧機來回穿梭,一排排嫩綠的秧苗整齊劃一,穩穩地插入田中。
“現在機械化是真方便,用插秧機,我的2.2畝田一會兒就插完了,省時省力。”碧雞橋社區村民吳桂英在城裏一家醫療單位做保潔,她介紹,這田塊是去年退林還耕的田塊,可自己常年在外打工,家裏沒有剩餘勞動力種田。今年她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把田交給企業來種。看到一盤盤綠油油的秧苗從運輸車卸到插秧機上,她笑意滿滿地説,將土地流轉、實現機械化插秧,給她解決了後顧之憂,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據了解,2021年,聖壽源探索出一條“企業+農戶”的“糧蔬”輪作新模式。企業統一購種、育苗、耕地、機插、施藥、收割,最後秸稈還田,村民只需要肥水管理,最後拿口袋收穀子即可。企業再輪作種蔬菜,極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解決了農村勞動力缺乏的窘境。截至目前,聖壽源已和近百戶農戶簽約,流轉土地已達1700余畝。
操作自動化插秧機的是蒲陽街道和諧農機合作社負責人賈偉,他介紹,使用自動化插秧機約20分鐘就能完成一畝水稻田的插秧作業,省時省力,越來越多的農戶選擇這種方法。“最近訂單開始增多,繁忙時每天合作社得安排4台自動化插秧機下田插秧,高峰期一天得完成100畝水稻田的插秧作業。”賈偉説,每年穀雨前後,他們就要開始忙著水稻種植,要一直忙到7月。他説,今年明顯感覺都江堰農戶種植水稻的積極性更高,可能跟政府出臺惠農政策補助水稻種植有很大的關係。他估計,今年合作社接的訂單將比去年多一倍。
“推動共同富裕,短板弱項在農業農村,發展潛力也在農業農村。新時代的‘三農’工作重點是鄉村振興,而鄉村振興的核心目標就是實現共同富裕。”都江堰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都江堰市作為精華灌區糧食主産區之一,今年水稻種植面積預計17.4萬畝,75%以上實行機插。近年來,隨著國家惠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農業機械化進程步伐不斷加快,種植戶們也鼓足了勁,早早打田、備耕,為全年糧食豐收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實現共同富裕。(繆英 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