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南區魚洞街道百勝村8組社員瞿雲文家的房前,成片的果樹鋪就了一條致富路;院壩下面的魚塘波光粼粼,三五成群的魚苗浮出水面嬉戲;豬圈裏今年剛買的一群小豬也在爭相搶食。“等這群小豬出欄後,就可以賣個好價錢了。”瞿雲文坐在自家寬敞的院子裏,對生活充滿著憧憬。
瞿雲文現年75歲,2013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當時家裏的兩個孫女要讀書,我也是4級肢體殘疾,沒有勞動力,平時還要看病吃藥,生活過得有點難。”瞿雲文回憶道,那時候家裏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兒子鄭春在外打工的收入和自己的低保金。
2013年,扶貧的春風刮到百勝村,瞿雲文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扶貧幹部的幫扶下,瞿雲文的家庭生活逐漸發生了變化。建卡後,幫扶幹部建議瞿雲文的兒子鄭春在家發展養殖業。2016年,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鄭春以每年1100元的租金承包了社級新灣魚塘,魚苗長大後,幫扶幹部又幫他找銷路,如今,僅魚塘每年就能收入六千多元。
“除了養魚,家裏還種了幾畝果樹,2021年水果就賣了大概八千多元,收入還是很不錯。”瞿雲文的臉上有掩飾不住的喜悅。2021年已經脫貧的瞿雲文和兒子鄭春萌發了養豬增收的想法,這一想法得到了街道和村裏的支援。2022年1月,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瞿雲文一家買回了13頭豬仔。
“2021年養魚收入六千多元,水果賣了八千多元,養的豬賣了大概有三萬多元,另外還賣了部分雞、鴨,再加上其他一些收入,2021年收入還是有八九萬左右。”鄭春一邊給我們算賬,一邊感嘆道,“現在國家政策好,不但幫我們脫貧了,還幫助我們致富,只要自己勤勞肯幹,一定會富起來。”
如今,坐在那個乾淨寬敞的家裏,望著家裏墻上挂著的一排排熏好的臘肉,瞿雲文與大家聊天時的笑容明顯多了。因為她知道,希望就在前方。(宋文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