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縣委縣政府的幫扶和指導下,我們村的集體經濟實現了從無到有。”站在茂縣南新鎮牟托村沙壩田安置點攀川街口,文攀村黨支部副書記陳紅兵自豪地説。在他身後,獨具民族特色的房屋、乾淨平整的村道、鬱鬱蔥蔥的葡萄藤架,村民有説有笑、小孩嬉戲打鬧……一幅美好生活的畫卷徐徐展開。
茂縣南新鎮文攀村由原文鎮村、攀川村合併而成,全村幅員面積68.32平方公里,轄3個村民小組,共248戶755人。2016年之前,該村是典型的“空殼村”。
“山高坡陡、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後、産業結構單一、經濟收入偏低,所有這些限制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我們村之前都佔完了。”回憶起原攀川村的情況,陳紅兵感慨地説。2007年,因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威脅,原攀川村從原居住點整村搬遷至牟托村沙壩田,群眾居住由大分散變成小聚居,生活環境和生活狀態煥然一新。
對此,村民劉昌應深有感觸:“2005年,因為地下水滲透,我們原來住的那一片出現了地基下沉的情況,居住區還出現了裂縫,隨時都有可能垮塌。每天心裏都懸吊吊的。”現在,他們一家住在安置點,不僅不用擔心安全問題,娃娃上學還有專車接送,“跟親戚朋友也挨得近了,空閒的時候,我們就聚到亭子裏擺龍門陣。”劉昌應笑呵呵地説。
“感謝黨和政府,讓我們住上這麼好的房子,過上這麼好的日子。”村民黃朝明也有許多感激的話想説,他經常教導兒女和孫子,要時刻牢記黨的恩情,努力工作和學習,“即使幹不成大事,也要為社會出一點力。”
搬得出,穩得住。居住環境得到改善後,如何帶領村民增收致富就成了文攀村兩委亟需解決的問題。“為了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讓村民共用發展成果,我們決定由村兩委帶頭髮展集體經濟,增加集體的造血功能。”原攀川村黨支部書記彭志禮曾在接受中國日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説。
從2016年開始,文攀村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示範帶動、逐步推進”的原則,通過“盤活資産、資源開發、特色産業帶動”等途徑,多元化、科學化穩步推進村集體經濟,大力推廣微田園經濟,鼓勵村民在房前屋後種葡萄,既能掙錢又能美化庭院;開展羌山泉水雞項目,由村級成立專業合作社,通過村裏的養雞能手帶頭承包,經營管理泉水雞合作社;與水果大村羅山村共同修建了一座400噸的氣調庫,一方面用於村裏的水果保鮮儲存,另一方面把多餘的存量租給水果商販。
如今,文攀村已經從“空殼村”成長為南新鎮集體經濟多元發展模式示範村,在發展的道路上實現了“彎道超車”。“2020年,僅這3個項目,就為村集體增加了8萬多元的收入,春節前,我們還給村民分了紅,全村過了一個熱熱鬧鬧、紅紅火火的春節。”陳紅兵説。
今年,南新鎮聚焦兩項改革“後半篇”文章,在全鎮推動盤活用好村閒置的公有資産資源。文攀村積極響應,盤活村活動室閒置資産,創辦“雲朵寶貝”民辦幼兒園,“變閒為寶”,實現年租金收入5萬元。
“安置”與“安心”同在,“安居”與“樂業”同行。那些挂在村民房屋外墻上的照片,是文攀村由貧到富、由“空殼村”到“示範村”的歷史變遷的記錄。照片定格的一張張笑臉和一段段歡樂時光,是文攀村群眾幸福生活的生動印記。(劉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