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來上百隻黑頸鶴集群活動 若爾蓋為保護濕地做了哪些工作?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07-12 14:21:30編輯:龐捷
近日,上百隻黑頸鶴在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集群活動。
黑頸鶴通常棲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的沼澤地、湖泊及河灘地帶,整合數十隻的大群,這次上百隻黑頸鶴集群活動,是若爾蓋堅持濕地保護帶來的罕見景觀。


(圖據央視新聞)

作為“中國黑頸鶴之鄉”、黃河“蓄水池”的若爾蓋,在探索濕地保護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項目設置 建設草畜平衡
“牧民的草場面積是不變的,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經濟需求就會越來越高,牧民們只能通過過度放牧,來獲取更高的經濟收益。”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濕地科研科科長索朗奪爾基介紹道,“現在我們在引導牧民‍‍減少一部分牲畜,‍‍賣出去一部分牲畜,實地給他們補償。讓他們自己算算賬,過度放牧和經濟補助哪一個的收益更好。‍”

據了解,若爾蓋縣結合濕地保護區生態問題現狀,針對性採取核心區牧戶一次性補償、季節性限牧還濕補償、禁牧還濕補償、草畜平衡補償等4種模式開展濕地生態保護。
在“十三五”期間,若爾蓋縣累計投入資金10468萬元,完成補助性、季節性、禁止性退牧還濕101.2萬畝,草蓄平衡試點179528.26畝,減畜13600頭,恢復草原7420公頃,保護沼澤濕地2759公頃。
索朗奪爾基説:“以前這個項目的推進很難,我們需要一個村一個村地去給牧民們做思想工作,現在是每個村的村長、書記跑到我們管理局來要名額。”
宣傳教育 形成保護意識
在推動政策落實的同時,對於濕地保護的宣傳教育同樣必不可少。
“我們通過‍‍進學校、進社區、進村子、進寺廟來對濕地保護及保護區的政策進行宣講。”索朗奪爾基介紹到,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下簡稱“保護區”)與國際鶴類基金會合作,共同編寫並出版了符合若爾蓋地區的環境教育鄉土教材,並在全縣中小學校開設了鄉土教材試教,使濕地環境教育走進課堂,為中小學生普及濕地科學知識,達到“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的目的。
保護區利用“濕地日”、“野生動物保護月”、“愛鳥周”、“縣兩會”等時間,開展濕地宣傳活動,發放藏漢雙語宣傳資料等,引導人們自覺地去愛惜和維護濕地資源,讓更多民眾關注濕地,保護濕地。
巡護管護 全民共同參與
“因為我們保護區的面積是1.6萬多公頃,圍著保護區的公路走一圈要走200多公里,面積太大了。”據‍‍索朗奪爾基介紹,管理局長期聘請了35名常態濕地管護人員和臨聘292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管護員履行管護職責。
“我剛到這個部門的時候,還有一些人在保護區裏面打魚、套旱獺,管護人員發現之後會立即上報給主管的林業局,林業局通知到森林公安來對非法狩獵人員進行處罰。”索朗奪爾基回憶到,“今年,到現在沒有一起違法行為發生。”
管理局在充分利用管護員履職盡責的同時,還會定期和不定期聯合濕地派出所深入保護區及周邊社區進行檢查巡護,對捕撈、捕殺野生動物,佔用濕地資源、非法開設牧家樂以及在河道採砂等破壞濕地資源的行為進行整治,貫徹落實濕地保護主體責任。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若爾蓋境內觀測到了大概400多只黑頸鶴,但是通過這幾年我們的觀察估算保護區裏應該是有900~1000隻黑頸鶴。‍‍比如花湖,以前它是200多公頃,通過我們的一些項目實施了以後,‍‍花湖的面積就擴大到600多公頃。‍”索朗奪爾基欣慰地説起近年來保護區的變化。
科研監測 追蹤保護成效
近年來,管理局建成了科研宣教中心、標本室、標本展示廳、生態定位監測站等基礎設施,安裝了無線視頻監控系統,配備了基礎性的實驗、宣教、監測設備。
保護區多年來與中國科學院濕地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省林業科學院、四川大學生命研究院、蘭州大學、雲南高寒濕地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校合作開展科研監測工作,彙編了二十多項科研成果。
多年來,保護區加強對區內動物的動態監測,在全國環志中心的協助下,連續兩年對保護區20隻黑頸幼鶴完成環志。連續四年間對黑頸鶴進行跟蹤監測,經監測和統計。在保護區核心區花湖周邊建立了鳥類監控監測站,陸續觀測記錄到首次在保護區出現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琵鷺、彩鹮,大杓鷸、反嘴鷸,羚牛等的影像記錄。

“這片土地不是從祖先那裏繼承下來的,而是從子孫後代那裏借過來的,既然是借過來的,你就要把它保護好,完完整整地傳給下一代。”索朗奪爾基談到濕地保護的重要性説道。
據了解,“十四五”期間,保護區將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堅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自然恢復為主,全面創建自然生態環境優良、科研監測紮實、管護長效機制健全,資訊化管理水準高的一流自然保護區的典範。(龐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