萵筍的産期一般在1-4月份,6月11日,若爾寨村的萵筍才陸續開始種植。“錯開銷售高峰期,在國慶節前能夠上市,能賣得起價錢。”若爾寨村黨支部書記看州木説道。
若爾寨村地處高半山,是松潘縣岷江鄉的一個高海拔村,全村有3700多畝土地,曾經靠種植洋芋、青稞等作物維生,現在村子靠著萵筍種植,脫貧摘帽,村民搬出了大山,住上了新房,走上了鄉村振興之路。
青稞地裏種萵筍 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以前我們高半山都是種洋芋、青稞、麥子這一類的,産量低,收益也不好。”看州木是第一批種植萵筍的人,“2015年有人來村裏承包土地,種植蔬菜,在承包人的鼓勵下,我也開始嘗試著種植萵筍。”看州木剛開始的時候也就試種了一畝多地,一季就掙了7000多元,而同期種植的糧食雖然産量高,收入才幾百元。第二年,看州木就擴大了種植面積,種了兩畝萵筍,賣了兩萬多塊錢。在看州木的鼓勵下其他村民也紛紛種起了萵筍。
技術培訓+自身“造血” 萵筍産量節節提升
由於土質、海拔等方面的差異,在低海拔地區長得好的萵筍在這裡水土不服。秉承著“既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的原則,松潘縣科技農牧局多次組織村民統一培訓,並邀請農業專家實地指導萵筍種植。
同時,村民也會自己不斷總結、改良,選出適合當地種植的萵筍種苗,並不斷改進種植技術,提高萵筍産量。“我們都會自己實踐,先種一兩路,今年成功了明年就大面積種植。”若爾寨村村民扎西澤仁説道。
交通+資訊 兩路全通助生産
“那時候交通不方便,都是機耕道,那個時候資訊也不是那麼靈通,不敢多種”村民席德華説。
2014年若爾寨村做了硬化路面,車子能開上山了,村民還建起了微信群,哪有大貨車能運輸,哪的菜價如何都會在群裏相互分享。路好了,資訊通了,村民也開始大面積種植了。岷江鄉脫貧攻堅負責人馬雪梅介紹説:“鄉上會幫他們宣傳萵筍種植,幫他們找銷售渠道,不只是賣到成都的兩個市場。後期還將發展集體經濟,成立合作社”。(龐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