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紅原藏文中學讀高中的時候,就有一個夢想,大學畢業以後我一定要做一個自由職業者。”説起關於夢想的話題,扎登也忍不住説出了自己“最初”的夢想和“最執著”的夢想,“後來,在青海師範大學就讀英語專業的我,偶然看了萬瑪老師的電影《靜靜的嘛尼石》,從此就愛上了電影事業。”
有人説,這是一個機遇橫生的時代,也是一個與夢同行的時代。而對於“追夢人”扎登來説,這更是一個“有夢就有天堂”的時代。1983年,扎登出生在阿壩州紅原縣的一個普通家庭,草原上自由自在的生活,讓青春期的他立志要做一個自由職業者。“儘管不知道自由職業者到底是什麼,但他們那種生活狀態很吸引當時的我,覺得那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懷揣著“要做一個自由職業者”的夢想,扎登進入了青海師範大學。也是在這裡,他愛上了電影,而“拍一部自己滿意的電影”的夢想開始在他的心裏萌芽。“當時,我的一個朋友有一台小型錄影機,我只要一下課就去他那裏,跟著他學攝影、攝像。”扎登説,踏上追逐“電影夢”的路,他從未後悔。
2008年,大學畢業的扎登回到了紅原,同時也帶回來一個自己創作的劇本——《卓瑪的故事》。“這是我創作的第一部作品。”扎登回憶道,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援下,他開始著手拍攝這部電影,“當時,我們一群人在山裏拍了兩個多月,各方面的條件都很差,但我們還是堅持過來了。”拍攝的時候感覺還不錯的片子,可剪出來一看,扎登的心裏特別難受,“毛病特別多,特別是在細節和專業化鏡頭方面。”看過成片之後,他清楚地意識到:“這樣下去肯定是拍不了電影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一個同學告訴我,西寧有一位老師,從好萊塢退休了以後在青海開了一家公司。我就到青海跟這位老師學習了一年。”在這一年裏,扎登學到了很多,慢慢地對電影有了一些基礎地認識。
“後來,我又認識了崗毅,在他開的一個影視公司裏開始拍自己的作品。比如免費幫一些歌手拍攝MV,我把這些都當成一次次學習的過程,但有很多人説我拍得太爛了,我的壓力特別大。”那一兩年,家裏人也希望他放棄電影夢,找一份工作,踏踏實實過好日子。而執著的扎登並沒有因此放棄。為了不讓家人擔心,也為了自己的夢想,扎登兩年沒回家,只是在電話中告訴家人,自己一切都好,其實那段時間,他並不好,沒有多少收入,生活只有沒日沒夜的工作和學習,“我每天有18個小時都是在剪輯、攝影以及看一些國外的電影、MV、廣告,研究他們的拍攝手法和技巧。”
俗話説,有心人,天不負。經過又一年的努力,扎登在拍攝技巧、拍攝創意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慢慢就有很多歌手來找我拍MV了,但我知道一個人光有技術還是不行,沒有更多的理論知識是不行的。”而要系統地提升理論知識,必須去專業的電影學院學習,如何才能進電影學院呢?扎登搖搖頭説,當時的自己完全不知道怎麼辦。“直到我認識了萬瑪老師,與他一起拍了一些電影之後,他對我説,‘你基礎各方面都很踏實,但是我建議你還是到專業的學校去學專業的東西,這樣你將來就會成為一名導演了’。”
2013年,通過萬瑪老師的推薦,扎登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係,開始真正學習電影。在電影學院呆了兩年之後,扎登又開始拍一些自己的作品,2015年拍攝的環保公益廣告《噩夢》被選入第二十一屆聯合國氣候大會,“那一次全國只有我的作品入選了。”説起這個作品,扎登很驕傲,對電影也更有信心了。“現在我不僅要拍文藝片,做一個像賈樟柯那樣的導演,還要拍一些環保類的作品,呼籲更多人熱愛地球,保護環境。”
而作為一名少數民族導演,扎登時刻牢記著自己肩上的責任。“我覺得更大的責任是要培養更多愛好電影的年輕人參與其中。”於是,2015年,扎登設立了一個培訓班,招收的40多名學生來自阿壩、甘孜、西藏等地,通過免費傳授的方式,扎登教了這些學生一些影視基礎知識。目前,扎登班裏的學生已經在全國各地開設了6個自己的工作室,他們也拍攝了很多作品,僅MV都有300多首,其他還有廣告、紀錄片、宣傳片等。
關於夢想、關於未來,扎登都有著清晰的計劃。“我想讓更多的創業者品牌走出阿壩州,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想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阿壩州有這麼一個團隊在做這麼一件事。”2018年,扎登打造了“創夢之光”,目的就是想把更多的年輕創業者品牌推廣出去。“我想以自己的方式與力量,在實現‘電影夢’的同時,也帶領更多的青年創業者實現夢想。”(劉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