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在彭水縣漢葭街道長灘社區黔中道紫蘇生産車間看到,蘇麻加工生産線有序運轉,工人正在包裝生産好的産品。
打造獨特紫蘇品牌
李永均是黔中道紫蘇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2009年,他返鄉創業,先後成立了黔中道紫蘇專業合作社、彭水縣紫蘇專業技術協會、生物研發公司,在彭水牽頭規模化、産業化發展蘇麻種植。
據了解,蘇麻學名紫蘇,武陵山脈原生栽培種,在彭水有悠久的種植歷史。因幼苗葉背和未成熟前籽粒呈紫色,故有“紫蘇麻”之稱。以前,村民把蘇麻當作配料、佐料種植,種植散戶很多,但是規模比較小。
“最初,公司以賣蘇麻籽和委託加工紫蘇油為主,發展模式單一,産出效益低。”李永均介紹,從2012年開始,我們建成了年産30噸的紫蘇油加工生産線,開始探索産品精深加工,工人也從最初的幾人逐漸增長為幾十人。
劉小瓊是公司的員工,主要負責産品的包裝,她説:“這邊上班還可以,效益還不錯,比起周邊的工作環境,我們工資還可以,一個月有3000多塊錢的收入。”
現在,彭水蘇麻産業已經打造成為一個國家地理標誌農産品,2014年彭水紫蘇油獲得國家地理商標,彭水蘇麻還入選“2017年度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目錄”。産業涉及15個鄉鎮30多個行政村,總面積有5000多畝。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當天,來到漢葭街道興合村蘇麻基地,路邊是一片片綠油油的蘇麻,一眼望去,蘇麻桿子比人還高,紮在地裏隨風飄揚,旁邊還有一堆堆正在晾曬的蘇麻桿。
此時,興合村村民張朝華老兩口正在地裏采收蘇麻,只見他們動作麻利,不一會就砍倒了一大片。
“這兩年我們都種了蘇麻,今年我們種了5畝地,合作社出種子和肥料,年底包回收,一年收入有幾千塊錢。”張朝華説道,年紀大了種玉米比較累,而種蘇麻比較輕鬆,種下地基本上不用怎麼管護,非常適合老年人種植。
據了解,合作社給農戶提供種子、技術、生物肥料、無人機防護等生産資料,農戶只需要出土地和勞動力,收益一畝地能達到3000多元錢。
“合作社在漢葭街道、保家鎮、鹿鳴鄉等地都有種植基地,因為蘇麻産業的效益比較好,現在基本上是農戶主動來找我們來簽合同種植蘇麻,我們以保底價9塊收購。”李永均介紹,每年合作社還將營利的一部分按照種植面積二次返利給農戶,比如2020年最高營利金能夠返到3塊錢,有些農戶達到11塊錢的收購價格。
目前,合作社共帶動全縣2000戶村民種植蘇麻,戶均增收5000-6000元錢,種植面積多的村民戶增收一萬元以上。
拓展全産業鏈發展
通過多年的發展,公司現在一共有三個合夥人,種植、技術、銷售幾個板塊分工明確。
梁家洪是黔中道紫蘇種植專業合作社技術負責人,他介紹,“為了打破單一的産品結構,我們不斷加大研發力度,推出了蘇麻搟酥餅、蘇麻麵條、紫蘇醬菜、紫蘇配方油等高附加值産品,實現全産業鏈發展。”
延長了産業鏈,彭水蘇麻的産值更加體現出來。産品深受顧客歡迎,主要銷往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南京、石家莊、重慶、成都等地。
“每年我們收益最多的時候有700多萬,像2020年因為疫情的原因,有所下降,總共有400多萬的收入,銷售的方式一般有線上和線下,線下目前還是要佔主導,線上佔百分之三十,我們收益這部分反饋來繼續推動農戶的種植。”
目前,公司正在繼續開展研發工作,進一步將蘇麻葉子和梗全利用起來,增加産品的附加值,拓展産業鏈。
“蘇麻種植勞動強度低,種植技術要求不高,管理簡單,適合農村地區的各類人群種植,特別是勞動力弱的家庭,是一個不錯的增收致富産業。”李永均説,接下來,我們將帶動更多的老百姓參與種植,助推鄉村振興。(冉江陵 楊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