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米送油、投資養老、免費度假、健康義診……近年來,各類“理財産品”、新型概念投資“瘋狂生長”,不少老年投資人在不知不覺中就成了最容易“中招”的“肥羊”。11月14日,家住萬福雅苑小區的李婆婆到雙福派出所報警,稱其10月13日至11月5日期間,在家中通過手機,被人以交納個人養老投資費用為由詐騙10000元。
民警了解到,李婆婆今年72歲,一人居住,前段時間經朋友介紹進入一微信群,群內大多都是和李婆婆年齡差不多的老年人。群主及管理員每天會在群內更新“健康講座”短視頻,同時對李婆婆及其他群成員噓寒問暖,還不時地進行國家養老投資政策講解,聲稱國家對養老服務的投資有保障,偶爾找些紅頭文件斷章取義地截圖發到群內,鼓勵大家進行投資獲得返利。
群主幾天的貼心關懷取得了李婆婆的信任,於是李婆婆就在對方的引導下向指定銀行卡賬戶轉賬2000元,幾天后果然開始返利,一天100元,一共返了1300元,連日來的收益讓李婆婆更加相信群主介紹的養老服務投資。
11月5日,群主建議李婆婆加大投入,因為是穩賺的項目,可以多投一點,於是李婆婆這次轉賬8000元。過了幾天等著收益,卻發現多位群友都説被騙了,他們已經報案了,建議李婆婆去就近派出所尋求幫助。
一開始李婆婆還不相信,主動聯繫群主發現自己已被對方拉黑,過了一會兒連“健康講座”交流群也被解散了,這才發現不對,於是立即報警。民警受理了案件,進入偵辦程式,同時對李婆婆進行了進一步的反詐宣傳,介紹了更多的防騙反詐知識。
騙術解析
抓住老年人特點設計騙局。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尋求養老保障、對集資詐騙認識不足,打著投資養老、銷售老年産品等旗號,不斷向老年人群灌輸金融養老、新型投資等概念。
利用小恩小惠博好感,降低老年人警惕性。不法分子通過組織參觀、講座、贈送禮品,噓寒問暖等手段,有意博取老年人信任和好感,等老年人降低警惕後,趁機對其虛假宣傳。
拋出高回報承諾吸引老年人。不法分子慣用承諾高額分紅、保本高息等説辭,誘騙老年人投資所謂“養老服務”項目。這些機構沒有能力提供所承諾的養老服務,獲得資金後運作、流向不透明,有很高的集資卷款跑路風險。
如何捂住“養老錢包”?
公安提醒:
一、謹記“投資有風險”,切勿輕易相信所謂的“穩賺不賠”“無風險、高收益”宣傳,不要投資業務不清、風險不明的項目。
二、謹記選擇正規機構。購買理財投資産品應結合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正規機構和正規渠道。建議消費者尤其是老年人群,在購買投資理財産品前,多諮詢正規金融機構的專業人員,多與家人商量,對投資活動的真偽、合法性進行必要的判斷和了解。
三、注意保護個人資訊。增強個人資訊安全意識,不隨意提供身份證、銀行卡號、密碼、驗證碼等重要資訊,以防被冒用、濫用或非法使用。
四、子女多和父母一起溝通或交流的身邊的新舊騙局,幫父母提升防騙意識;帶父母到正規機構購買中長期理財産品鎖住大資金;降低父母網銀等對外支付限額。(龔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