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重慶市“高校生態文化周”開幕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1-11-01 14:30:45編輯:渝軒
“美麗中國夢,呼喚青春力量……用團結的肩膀,扛起青春的擔當……”11月1日,在大學生深情歌舞演繹中,以“美麗中國·青春行動”為主題的重慶市2021年“高校生態文化周”正式拉開帷幕。

據悉,由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生態環境局、市教委、團市委、沙坪壩區人民政府、重慶大學共同主辦的“高校生態文化周”在全市69所高校聯動開展,其中主場活動聯合重慶大學通過生態環保藝術展演、生態環保主題活動、生態環保體驗活動、生態環保志願服務等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活動,讓重慶高校學生根植綠色理念,提升生態文明意識,豐富科學素養,知行合一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重慶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邦平表示,活動將圍繞學術和藝術兩個維度,通過交流、展示、體驗三種形式,傳播一批具有巴渝特色的生態文化藝術精品,展示一批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慶案例,倡導一批崇尚生態道德、弘揚生態價值的行為風尚,分享一批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權威觀點和政策路徑。
10余項活動帶動百萬大學生深度參與
開幕式上,公佈了第一批市級綠色學校(高校)並授牌,激勵高校在踐行生態文明理念方面再接再厲。
“全市大學生共同行動起來,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建設綠色低碳高校,共同助力‘3060’目標實現。”開幕式現場,17個高校環保社團發出《綠色低碳高校,青春行動有我》倡議,倡導全市大學生樹立良好生態價值觀、節約能源資源,踐行綠色消費、杜絕舌尖浪費,倡導綠色低碳出行、綠色文明旅遊、參與環保實踐。
本次活動也用實際行動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實現節能減排。值得注意的是,開幕式當天實現全程無紙化,現場提供會議議程等材料的二維碼,參會人員自行掃碼知悉。活動現場也沒有彩旗“造勢”,儘量減少物料使用。所有活動項目,都提倡綠色出行,鼓勵參與人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除了儘量採取減排措施,還要將排放的碳中和掉。為此,活動主辦方特意邀請了中國船級社對將在重慶大學A區舉辦的各項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進行了測算。
經過測算,在重慶大學A區舉辦的各項活動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12.521噸二氧化碳當量。
“我們通過購買重慶‘碳惠通’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平臺登記的13噸二氧化碳當量來實現此次活動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中和。”王邦平介紹,這也是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大型公共活動首次獲得專業機構頒發的碳中和證書。
據介紹,本次活動覆蓋全市22個區縣69所高校90余萬在校大學生。主場活動設在重慶大學A區,除了開幕式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青年宣講大賽決賽,接下來,還將舉行“發言人來了——環保微宣講”進高校、“以案釋法”生態環保案例分享會、低碳主題報告會、閉幕式等系列活動;分會場由區縣選擇轄區內一所高校作為本地分會場,結合自身優勢和特點,聯動舉辦高校“生態文化周”活動,開展各具特色的環保宣傳展示和實踐體驗活動。

沉浸式體驗引導踐行生態文明理念
“我們為重慶市‘高校生態文化周’設計了專門的LOGO、主題海報、主題宣傳片,安排了一整周的活動。活動內容非常豐富,形式也非常多樣,主要是讓高校學生們參與進來,獲得沉浸式體驗。”重慶大學黨委副書記王旭教授説,活動目的在於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學生學習生活實踐中,形成生態價值觀,最終建立起正向完整的生態文化體系。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綠色低碳生産生活方式、青春力量與綠色中國夢……要讓學生真正理解這些理念的內涵,既要內化於心、還要外化于行。本次“高校生態文化周”將積極發動全市高校學生圍繞這些理念創作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啟迪思想的藝術作品,並鼓勵和支援優秀作品走進社區、深入基層宣傳展演。
“不僅讓學生在創作中深刻理解生態文明內涵,更要讓這些體現生態文明理念的作品得到更廣泛的傳播。”王旭強調。
環境監測設施有什麼用?污水處理設施怎麼運作?生活垃圾去哪兒了?危險廢物又該如何處置?在本次“高校生態文化周”,大學生將通過參與轄區環保設施公眾開放活動的沉浸式教學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
“活動中還能體驗環保崗位,符合條件的大學生可以參與體驗環境監測、執法、環衛、揚塵監管等崗位實踐,讓大家做一迴環保人,也歡迎和鼓勵大家成為環保生力軍。”王邦平表示。大學生還可以註冊成為“重慶文明實踐App”和“志願重慶”網站的環保志願者,高校環保社團和環保志願者還可以深入社區、學校、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青少年之家、環保科普基地、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等開展各種形式的志願服務活動,以實際行動踐行生態文明理念。
“高校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校園落地生根,為國家和地方的生態環保事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支撐,是我們的使命所在、職責所在。”王旭説。
“我們要激發更多的青年師生,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價值觀’,投身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主戰場’,做好生産生活中減污降碳的‘身邊事’,引導他們浸潤在生態文明理念中,外化于行、內化於心,努力成長為美麗中國的參與者、貢獻者、見證者。”王邦平説。(李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