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他是一名獸醫站站長,雖不富裕卻生活穩定,讓不少人羨慕不已。如今,他是一名豬倌,專注于技術和管理,醉心於養豬事業,村民都對他另眼相看。作為一名黨員,他用實際行動完成了身份的轉變,用執著和堅守,讓自己富起來,也讓鄉親們過上了好日子。
他就是雲陽縣2021年度“十佳農民”、雲陽縣明豪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重慶山中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法人張豪。
獸醫站站長辭職,突發奇想要創業
張豪,生於1970年,雲安鎮新建村村民。擁有大專學歷的他,曾是雲陽縣畜牧局毛壩獸醫站站長,工作兢兢業業,多年來與家人的小日子過得安穩且幸福。然而,2007年,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發:“我要辭職,去創業!”
人往高出走,水往低處流。打算辭職的他,本可以離開農村,去大城市另謀發展,讓自己和家人過得更體面更光鮮。然而張豪沒有這麼做,毅然選擇了在農村創業養豬,當起了豬倌。“我一直以來都是跟豬牛羊等牲畜打交道,而且自己的專業也是畜牧,所以我就想搞養殖,很看好養豬這一行。”回想起最初的決定,張豪仍是義無反顧。
週遭不解朋友反對,妻子鐵了心支援
當鄉親們得知張豪要辭職去養豬,大多數人不理解,“恨鐵不成鋼”,親戚朋友也極力反對,開始冷落他,説他沒有出息越混越差,出門打工、回家種地都比養豬強。
“我沒啥文化,但我很支援他的決定。”面對大家的不理解,張豪的妻子王明英卻早已下了決心,“當時,很多人都不支援他辭職,從事養豬行業。雖然明知養豬又苦又累,但他沒有放棄,我也會一直陪他咬牙堅持。”
首次試水養豬失敗,吸取經驗美名揚
張豪是個果敢的人,得到妻子的支援後,他開始一步步謀劃,選址棲霞鎮後,便開始修建豬圈,購買豬苗,研究技術。儘管他是科班出身,可養豬並不是他的強項。“當時買了30頭母豬,由於豬場條件不好,通風、向陽都不行,産的仔豬又不好飼養,溫度達不到,當時豬就死了一些,虧了很多錢。”首次試水養豬,張豪便遭到了當頭一棍。
面對失敗,張豪沒有灰心,因為自己的養豬實戰經驗更豐富了。隨後,他開始與西南大學、果業局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聘請顧問,定期舉辦種養殖技術培訓,挑選優質種豬,實行生態養豬,並用豬糞搞養殖,做迴圈農業。就這樣,張豪逐漸在雲陽有了名氣,生豬年出欄量逐年提高,大家也認可他養的豬生態又健康,吃起來更放心。慢慢地,他養的豬開始在雲陽供不應求,甚至遠銷重慶主城及外省。
共同建立合作社,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鄉親們看到張豪養豬有了成效,紛紛前來討教經驗。張豪毫無保留,將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和技術悉數傳授給村民,還幫助他們聯繫銷售生豬。
2009年,為響應政府號召,張豪來到雲安鎮毛壩村,與人合夥創建了雲陽縣明豪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們一起養豬。在縣農業農村委和當地政府的支援、幫助下,合作社大力發展生豬養殖,做得風風火火,一下成為雲陽知名合作社,還被評上了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重慶市市級農業龍頭企業。
大膽再創公司,發展智慧化生豬養殖
2019年,生豬價格暴漲,百姓直呼吃肉難。“當時,縣委縣政府出臺一個政策,要大力扶持生豬養殖。基於這個情況,我就邀約三個股東,準備再成立一個公司,搞智慧化養豬。”説幹就幹,從豬場選址到確址,張豪一刻也不敢大意,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2019年12月20日,投資上千萬的重慶山中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正式在雲安鎮新建村破土動工。
目前,該公司擁有標準化豬舍15棟,標準化歐式産床140套,限位欄198套,標準化糞污處理系統2套,異位發酵床1套,建有沼氣池850立方米,儲液池800立方米,固態糞污採取異位發酵床方式處理,液態糞污採取沼氣池——儲液池——管網還田——種植果蔬的迴圈處理方式。公司存欄母豬512頭,年出欄生豬1.2萬頭,年産值2400萬元,聯農帶農23人,年每人平均增收5000元。
“為了保證安全,進入養豬場的人員和車輛,都要經過全方位消毒。我們還在豬舍安裝了地暖,溫度可以保持在25度到30度之間。通過物聯網技術,濕度、氨氣等都可以智慧化解決。而且,在這塊螢幕上,我們可以隨時了解到整個豬場的實時情況,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處理。”看著偌大的養豬場,張豪的臉上不自覺地洋溢起了微笑。
繼續發展迴圈農業,讓老百姓吃得更健康
有了如今的智慧化、智慧化技術加持,張豪對於公司的發展更是信心滿滿。“目前,西南大學已經確定重慶山中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成為他們的一個教學實驗基地。下一步,我們準備開發一個種養結合的迴圈農業發展項目,進一步解決糞污處理問題,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讓老百姓吃得更健康。”
現在,張豪的事業越做越大,日子也越過越好,但他卻説,一個人過得好不算好,他要讓鄉親們都能過上好日子,要讓“豬倌”成為人人都羨慕的身份。(劉衝 黃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