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穀-金沙遺址祭祀區。
櫻屬種子-金沙遺址祭祀區。(受訪者供圖)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對商周時期先民來説,祭祀被視為與關係國之存亡的戰爭同等重要的事情。祭祀區被認為是金沙遺址最神秘的區域,古蜀人曾在這裡進行了長達數百年的祭祀活動,他們點燃薪柴,升起嫋嫋香煙,將大量象牙、玉器等貴重物品敬獻給神靈。
金沙遺址祭祀區也是考古的重點研究區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最新植物考古發現,該祭祀區雖然在穀物結構上以稻穀為主,兼種少量粟和黍,與成都平原同時期其他地點類似,但與眾不同的是,這裡發現了種類和數量繁多的樹木種子/果實,還留下了大量炭屑,表明這裡祭祀活動十分頻繁,規模隆重。
古蜀先民農業結構以稻穀為主
作為金沙遺址中格外神秘的存在,祭祀區在植物遺存方面的發現也很特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副研究員姜銘表示,雖然發掘時間較早,但祭祀區仍然提取到了很多植物考古樣品,從隨機選取的樣品中發現了很多有意思的東西。
其他普通遺址發現的植物遺存,多為一些農作物及雜草種子,但金沙遺址祭祀區不僅有這些植物種子,還發現了大量樹木種子/果實,且種類和數量很多,可分為農作物、水果/乾果、雜草、喬木、灌木、藤木等,“在總共浮選的7000余粒種子裏,鑒定出40余科60余屬30余種。如此豐富的類別和數量,是成都平原同時期其他遺址點很難看到的現象。”
該遺址先民的食物結構怎樣?金沙遺址祭祀區發現了稻穀、粟和黍三種穀物。姜銘説:“從數量比例來看,稻穀在其中佔80%以上,最多的時期能達到100%。粟和黍的比重則較低,其中粟的數量多於黍。”
由此可以推斷,從新石器晚期到商末周初,金沙遺址祭祀區古蜀先民的農業結構以稻穀為主,兼種少量粟和黍。“這和同時期其他遺址的結構一致,説明成都平原有非常穩定的農作物結構。”另外,姜銘介紹,較多蔬菜瓜果類種子的發現,則表明這裡在商周時期可能存在一定的園圃業。“不過,因為該地長期作為祭祀區存在,與日常生活區的性質不同,這批材料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該區域的農業形態,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祭祀焚燒産生煙氣和有香味的植物
祭祀行為在植物遺存方面也有所體現。遠古時期的祭祀方法很多,其中“燎祭”是極其重要的一種祭祀儀式。據《禮記·祭法》中記載:“燔柴于泰壇者,謂積薪于壇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氣達于天也。”《呂氏春秋·季冬》高誘注:“燎者,積聚柴薪,置壁與牲于上而燎之,升其煙氣。”
燎祭需要“積聚柴薪”。祭祀區大量炭屑的發現,被認為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炭屑含量可以反映一個地方的用火行為,能看出用火的頻繁程度和用火規模。”姜銘説,與成都平原同時期其他地點相比,金沙遺址祭祀區的炭屑含量非常高,特別是到了第三期中段,炭屑含量豐富程度令人矚目。而且,這些炭屑大部分來自地層,表明先民們用火頻率很高,可能反映了該地點在商周時期祭祀活動比較頻繁。
燎祭需要“升其煙氣”,以達于天。這種祭祀活動對燃料也有一些講究,除了選擇能夠産生大量煙霧的材料,很可能也會燃燒一些含有香氣的植物。因為祭祀的目的在於通神,而香氣被認為是通神的媒介。祭祀區的發現也證實了這一點,其中樟樹、花椒等都是可以産生香味的材料。
除此以外,金沙遺址祭祀區還存在大量樹木類遺存,“這是成都平原同時期其他遺址中從未有過的現象,令人矚目,表明附近可能存在較多林地。”多種水生雜草種子的存在,反映了當時存在多水的環境,與古河道可能存在著一定關聯。
目前,關於金沙遺址祭祀區的植物考古仍在進行。管中窺豹,不難看出金沙時期的古蜀社會極具規模的神權體系和宗教意識。(薛維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