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創新是自貿試驗區的核心任務。昨日,記者從成都市自貿辦獲悉,國務院日前印發通知,向全國複製推廣包括成都經驗在內的自貿試驗區第六批共37項改革試點經驗。7月10日下午,商務部召開關於自貿試驗區第六批改革試點經驗網上專題新聞發佈會,詳細介紹了自貿試驗區第六批改革試點經驗相關情況。
此次入選全國複製推廣的37項改革試點經驗中,來自於四川原創的有5項,其中成都佔3項。成都自貿試驗區先後已有12項改革經驗在全國複製推廣或學習借鑒。這些改革創新,助力成都形成先進製造業、新興服務業和新經濟産業競相高品質發展的新格局。
又有3項試點經驗上榜
“成都經驗”獲全國推廣
“此次推出的37項改革試點經驗實踐效果很好。”在新聞發佈會上,商務部自貿區港司司長唐文弘稱,實踐效果主要體現在切實為企業降成本、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深入開展差別化探索等方面。
隨後,唐文弘率先舉例了來自四川原創的一項改革試點經驗,來説明為企業降成本的推動力。“例如,四川自貿試驗區試行‘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智慧輔助申報服務’,將納稅人自行申報變為稅務機關智慧預申報,切實減輕了中小微企業申報負擔。”唐文弘説,自貿試驗區堅持問題導向,以改革為推手,助推企業創新發展。
6月28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做好自由貿易試驗區第六批改革試點經驗複製推廣工作的通知》,將37項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向全國複製推廣。這37項改革試點經驗涉及全國12個自貿區的改革創新,其中四川入選5項,而成都入選3項,分別為:冰鮮水産品兩段準入監管模式、空鐵聯運一單制貨物運輸模式、分佈式共用模式實現“銀政互通”。
唐文弘表示,第六批經驗在前幾批的基礎之上,持續針對市場主體關注的難點、堵點,在投資、貿易、金融、事中事後監管等方面深化探索,形成了協同推進效應。上述成果複製推廣後,必將帶動全國營商環境的優化,為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作出積極貢獻。
為什麼要向全國複製推廣?
因為有這些硬核內容
為什麼成都這3項改革試點經驗要進行全國複製推廣?這些改革試點經驗究竟取得了怎樣的效果?四川省自貿辦副主任鄧德雄參加了商務部的新聞發佈會,介紹了包括成都3項在內的四川原創5項改革試點經驗。
“空鐵聯運一單制貨物運輸模式,打破鐵路和航空聯運壁壘,創新設計‘空鐵聯運一單制’單證,航空和鐵路運輸企業作為合作承運人與貨運客戶一次簽訂‘空鐵聯運單’,共同負責全程運輸,分別承擔相應運程責任。”鄧德雄稱,該模式比非“航空+鐵路”聯運的物流節約10%—40%的運輸時間。
再來看成都自貿試驗區的第二項原創——分佈式共用模式實現“銀政互通”。銀行與公積金中心、不動産登記中心等相關政府部門數據專線連通,實現公積金自動提取、抵押登記、抵押登出,不動産抵押登記、抵押登出、電子證明、抵押風險提示等業務的線上高效安全辦理。目前該平臺發放個人消費貸款約50億元,不動産業務量達70萬筆。
成都的第三項原創,是冰鮮水産品兩段準入監管模式。對海關一般信用及以上的冰鮮水産品進口企業實施“附條件提離”,企業出具書面承諾,海關抽樣後口岸放行,企業無需等待檢測結果即可向銷售商配送,但不得上市銷售。檢測結果異常,主動召回;檢測合格,立即上市。此舉縮短貨物放行時間3-5天,提高了市場競爭力,銷售網路覆蓋更廣。
鄧德雄稱,四川處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當前正積極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四川堅持把自貿試驗區作為全面開發開放的引領性工程,探索形成600余個制度創新成果,多項在全國複製推廣,55項在全省複製推廣,自貿改革紅利不斷釋放。今年1—5月,四川自貿試驗區進出口同比增長45.8%,在穩定外貿外資基本盤中持續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累計制度創新成果430多項
已有12項經驗全國推廣
自掛牌成立以來,成都自貿試驗區堅持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謀發展,聚焦建設國家重要的現代高端産業集聚區,圍繞“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統籌雙向投資合作、推動貿易便利化、深化金融領域改革創新、實施內陸與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戰略、激活創新創業要素”六大重點任務強化舉措,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
據中國(四川)自貿試驗區成都管理委員會開放協調處副處長羅雙發介紹,截至2020年7月7日,黨中央、國務院賦予成都自由貿易試驗區的155項改革試驗任務已實施151項,實施率達97.4%。圍繞産業發展過程的“堵點、痛點、難點”,堅持“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破解市場主體發展難題,累計形成制度創新成果430多項。
其中,中歐班列集拼集運新模式、“鐵銀通”鐵路運單金融化創新、“自貿通”綜合金融服務、冰鮮水産品兩段準入監管模式、空鐵聯運一單制貨物運輸模式、分佈式共用模式實現“銀政互通”等12項改革經驗在全國複製推廣或學習借鑒。同時,通過這些改革創新,也助力成都形成先進製造業、新興服務業和新經濟産業競相高品質發展的新格局。
在推進改革試驗的任務過程中,成都自貿試驗區大膽試、勇敢闖,針對製造業發展的痛點和難點精準施策,不斷形成促進産業發展的新機制。産業聚集培育方面,以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建設為空間依託,“構建生物産業生態圈(産業功能區)”,積極發展生物醫藥、醫療設備,大力支援“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發展,加大試劑、藥品、疫苗研發支援力度,全方位構築生物産業生態圈。
據羅雙發介紹,從2016年開始起步,已累計簽約項目84個,協議總投資超過900億元,目前已成功引進總投資5億元的賽諾菲中國中西部運營與創新中心項目,總投資120億元的京東方(成都)健康産業園項目,國內細胞治療龍頭企業北科生物的國家生物醫學大數據産業園、國際性醫藥健康龍頭企業綠葉集團也相繼落戶。
一項項改革創新,一項項改革試驗成果,助力成都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厚植産業發展土壤,投資吸引力持續提升。2019年成都積體電路、新型顯示、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産業營業收入增長15%以上,電子資訊、裝備製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綠色食品五大製造産業營業收入突破2萬億元,製造業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比重達83%,對歐盟、東盟進出口總額分別增長36.5%、20.6%,成為西部地區外貿“第一城”。
延伸閱讀
成都3項改革試點經驗
6月28日,國務院印發通知,全國12個自貿試驗區共37項改革經驗在全國複製推廣,其中成都自貿試驗區有3項改革試點經驗上榜。
1.冰鮮水産品兩段準入監管模式
對海關一般信用及以上的冰鮮水産品進口企業實施“附條件提離”,企業出具書面承諾,海關抽樣後口岸放行,利用檢測綠色通道實施“合格入市”,企業無需等待檢測結果即可向銷售商配送,但不得上市銷售。檢測結果異常,主動召回;檢測合格,立即上市。
海關定期開展監控計劃和食品安全管理核查,企業定期提交配送銷售管理證明資料,海關抽查“附條件提離”落實情況,強化入市前風險監管。縮短貨物放行時間3-5天,提高了市場競爭力,銷售網路覆蓋更廣。
2.分佈式共用模式實現“銀政互通”
通過規範數據介面實現銀行與相關政府部門專線連通,拓展基於銀政資訊實時共用、線上業務互動的服務項目,實現公積金自動提取、抵押登記、抵押登出等業務的線上高效安全辦理。目前銀政通平臺已有公積金和不動産兩類業務,對成都轄區內的不動産登記中心、公積金中心、銀行網點基本實現了全覆蓋。
截至2020年6月末,平臺共接入銀行機構137家,公積金業務量累計達285萬筆,9家銀行上線了公積金信用消費貸和信用卡授信産品,累計發放個人消費貸款約50億元,39家銀行的住房商貸客戶在成都公積金中心實現了公積金自動提取;不動産業務量累計達70萬筆,40余家銀行與成都17家不動産登記中心實現線上開展不動産抵押登記、抵押登出、電子證明、抵押風險提示等業務。
3.空鐵聯運一單制貨物運輸模式
依託鐵路高鐵網路,航空樞紐機場,積極探索並創新試點以“高鐵+航空”為核心的“一單制”多式聯運貨物運輸模式的構建,通過各運輸環節的無縫連結,提升物流運作效率15%到20%,降低物流總成本10%到15%,助推內陸與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有效填補了全國“空、鐵、公、水”多式聯運實踐中“空鐵聯運”空白。
本報記者 楊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