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新型磁共振成像技術診斷精神疾病 圖片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磁共振研究中心提供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磁共振研究中心主任龔啟勇和他的團隊
運用新型磁共振成像手段,可以發現抑鬱症患者的大腦和普通人相比,有微小的異常(圖中紅色和藍色點)
研究成果的亮點
用學術語言來説是在腦科學研究領域,建立了心理與精神疾患臨床研究從“0”到“1”的創新模式
對老百姓來説這些研究,科學回答了“精神病到底是大腦疾病還是心理疾病”等問題,並推動人類向“精神病的精準診斷和治療”邁出了一大步
《自然》雜誌
英國《自然》(《Nature》)雜誌創刊于1869年,是國際性科技期刊。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學雜誌之一,雜誌負責報道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裏最重要的突破
在腦科學領域,一個四川科學家團隊取得了開創性成果——近日,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在報道飛速發展的中國腦科學時,特意用專欄形式介紹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放射科磁共振團隊的研究成果。
他們究竟研究了什麼?7月7日,記者走進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磁共振研究中心,聽科學家介紹他們關於大腦研究的最新成果。□本報記者 熊筱偉
A
顛覆傳統認知的新觀點
抑鬱症、精神分裂等精神問題,會在大腦上有相應表徵
人的內心活動,竟然是可以被“觀測”到的。
一見面,團隊負責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磁共振研究中心主任龔啟勇就用這個觀點顛覆了記者認知——內心想啥,外人怎麼能夠知道?記者追問:“比如聽到壞消息我很鬱悶,這也有可能觀測?”龔啟勇點點頭,“當然,因為大腦會有可見的反應。”
看記者不可思議的樣子,龔啟勇談起上世紀9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個實驗:讓受試者面對亮光,過一會兒再關閉。這期間,用影像設備持續掃描觀察他的大腦會發現,燈光亮起時,大腦負責視覺的部分在影像上會“發亮”,表明血液涌向那裏,“即便受試者撒謊説沒看到亮光,大腦的反應也會‘説實話’。”隨後研究進一步發現,不僅是亮光,人們看動物、運動物體抑或風景時,大腦“發亮腦區”都不一樣。
國內外類似的大量研究已證明:人的精神活動並非虛無縹緲、不可認知,而會在大腦這個“載體”上有所體現。龔啟勇帶領他的團隊,在此基礎上推動了一個全新的放射影像領域:Psychoradiology(精神放射影像學)。
對“放射影像”,大家其實並不陌生。去醫院照的X光、CT、核磁共振等都屬此類。傳統的神經放射影像學,就是通過放射影像手段觀察人的大腦神經,看是否有腫瘤、炎症等;而精神放射影像學,則是把這種手段用於揭示精神疾病的病理機制。
“這門學科最精彩的地方就在於——人的精神出問題了,就會在大腦上有相應的影像表徵!”龔啟勇表示,這種表徵可能包括腦區體積變化、血流量增減、代謝水準變化等。
B
精神病診治的新方向
通過磁共振成像技術,預測抑鬱症患者的自殺風險,為後續精準治療指引方向
科學家們做的,就是找出這些表徵和精神疾病之間的關係,從而為精神疾病的精準診治奠定科學基礎。
抑鬱症、精神分裂……精神疾病在當下並不是一個陌生詞彙。據公開資料,國內抑鬱症發病率在5%到6%。雖然患者數量巨大,但診治手段還相對原始——判斷是否得病,主要靠病人自己介紹有哪些症狀。
單靠病人外在表像,醫生很難得出對疾病的精準判斷。“舉個例子:病人説頭疼,可能是沒睡好,也可能是發燒感染甚至長了腫瘤……背後有太多種可能。”龔啟勇説,要實現精準診斷和治療,還需要更堅實、客觀的依據。
身體疾病可以通過照片、查血診斷。精神疾病怎麼辦?
研究團隊的辦法,也是靠“照片”。但這裡照的,不是普通X光片或CT。“傳統手段很難發現病人大腦的異常。”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磁共振研究中心黃曉琦研究員介紹,團隊整合了一些全球最先進的磁共振成像技術,“可以把它們簡單理解為解析度更高的‘高端相機’,研究人員用它們‘拍’出病人大腦最細微的變化。”
龔啟勇介紹,目前團隊已發表論文逾百篇,找出一系列和精神疾病有關的影像表徵。其中以抑鬱症、精神分裂症最具代表性。
運用新型磁共振成像手段,團隊實現了多個“首次”——比如首次將精神分裂症分為以陰性症狀為主和以陽性症狀為主兩類。龔啟勇説,通過顯微成像技術,“我們觀察了不同病人的大腦神經纖維束,發現依據受損傷程度和區域,可以對疾病進行客觀影像分型,這為後續精準治療指引了方向。”
至於抑鬱症,團隊在觀察數十位有自殺傾向的抑鬱症患者後,發現他們大腦的某個神經環路和普通人相比,存在肉眼看不到的異常,包括微小結構變化和功能變化。團隊中的賈志雲研究員表示:接下來將“順藤摸瓜”,希望未來能通過檢測神經環路的結構和功能異常,來預測抑鬱症患者的自殺風險。
推動上述成果用於臨床,是所有受訪者都談到的下一步研究重點。
“現在一個難點是,怎麼把病人大腦異常和精神疾病的量化關係‘拿實在了’——就像量血壓一樣,到多少數值就表明有高血壓。那腦萎縮到什麼程度,才算有精神疾病?”龔啟勇説,希望通過精神放射影像技術的發展,能精準確定相關量化值範圍,從而更好為臨床診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