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成都市教育局的規定,從2020年開始,幼升小、小升初進入民辦學校,搖號是唯一的方式。
日前,成都市各民辦學校公佈數據,呈現出了“冰火兩重天”的格局,一些民辦學校“爆倉”,也有不少學校面向社會徵集補錄資訊。
小學初中一體的民辦學校更受青睞
一直以來,嘉祥、成實外和金蘋果等學校都是家長的目標。今年,同一民辦學校既有小學又有初中的則更受追捧,因為學生一旦“搖中”了小學,就意味著有機會直升該校初中。
新都區的巴德美際學校、新川外國語學校,高新區的成都美視國際學校,雙流區的藍港外國語小學,溫江區的東辰外國語學校、成都王府外國語學校、二十一世紀學校等,均有少量空余學位,可供家長選擇。
第一次招生沒有滿員的學校,大都是這兩年新開辦的學校,而且沒有與傳統名校“扯上關係”,再加上學校所在區域地處六城區之外,因此招生出現了一定的難度。這對學校來説,面臨著巨大的招生壓力。
家長如何理性選擇學校?
根據今年成都市的招生政策,學生可以報名一所民辦學校,如報名人數超過學位,則需要搖號。同時規定,如果學生被民辦學校錄取,但是沒有確認該校學位的,可以就讀戶籍所對應的公辦學校,而且公辦學位不會因為報名民辦而受到影響。實現“公民同招”,讓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權,這也是實現教育均衡的重要途徑。
很多家長有這樣的心態,既然可以去參加一所民辦學校搖號,那就一定不能浪費這個機會,如果搖中,有了多一個選擇。
市民張女士家在武侯區,本可以就近選擇家門口一所公辦學校,但是搖到了雙流區某私立學校,這下全家人糾結了,如果放棄私立學校的學位,好像“不划算”,但是學校距離家太遠,要麼讓孩子住校,要麼只好到學校附近租房子。
武侯區紅牌樓小學校長認為,家長應該想清楚什麼樣的學校最適合學生,如果學生把很多時間花在路上,是得不償失的。
從“拼生源”到“拼師資”
有教育界人士將2020年稱為“民辦學校招生元年”。
曾經,民辦小學招生除了面試學生,還要面試家長,家庭環境、家長的教育理念、學生的學習習慣等,都是學校選拔生源的參考因素。民辦中學的選拔更加直接,是否獲得過區三好學生,是否有“華賽”“奧賽”一等獎在手。優秀生源成就了一批民辦學校。
最近幾年,教育部門對於“面試”零容忍,所以不少學校招生方式改為“面談”,通過老師與學生的交流,來判斷學生是否是學校的“目標人群”。但是從今年開始,“一刀切”讓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走到了同一起跑線上,生源品質無法自我把握,對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學校是巨大的考驗。
“從拼生源進入了拼師資的時代。”金蘋果錦城一中校長楊斌認為,學校的責任是為每一個孩子提供最適合他們的教育,為他們打好學業基礎、做人基礎和生活基礎,讓所有孩子在現有水準上獲得更充分的發展。品質是一所學校的生命線,學校應該通過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以教育教學品質的有效提升應對生源變化。
今後,在沒有生源優勢的情況下,“師資”便成為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最好的教育來自家庭
記者採訪了多位選擇民辦學校的家長,大部分理由是:民辦學校老師管得更嚴,家長就沒有那麼辛苦了。
成都西川匯校長嚴雪梅曾經執掌民辦學校,她説:負責是對每一名教師最起碼的要求,不存在民辦學校老師更負責任,不管選擇民辦學校還是公辦學校,家長都不應該把責任全部推給學校。有的家長抱著把孩子交給學校,學校就應該負責到底的心態,這是不對的。凡是優秀的學生,其成長一定離不開家庭教育。
四川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興棟的兩個女兒都畢業於世界名校,並且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優異成績,他説女兒做作業的時候,他一定會坐在旁邊看書、寫論文。而有的家長,把孩子留在家裏做作業,自己出去打麻將。
“最好的教育來自家庭,家長就是孩子的鏡子。”嚴雪梅説。李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