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成都出臺新舉措系統解難題

來源:成都日報 時間:2020-06-16 14:23:51編輯:劉婷婷
今日,從成都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獲悉,為積極發揮小微企業在擴大就業、保障民生、活躍市場、穩定社會中的支撐作用,該局聯合成都市財政局、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營業管理部,印發了《關於系統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問題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明確,為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成都將從提規模、降成本、縮時限、搭平臺四個方面著力,有效對衝疫情影響,充分激活市場源頭活水,穩住經濟發展底盤,提升金融服務能力。
提規模
提升社會融資規模增量
今年力爭突破5500億元
在融資規模方面,成都提出將採取加快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資金投放、靈活運用政策性銀行轉貸款資金、鼓勵銀行機構加大流動性貸款資金投放等三大舉措。
具體來看,成都將推動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加快對接企業、加快授信審批,快速精準落實再貸款再貼現政策;深化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與行業協會等機構合作,針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外貿、製造業、旅遊娛樂、住宿餐飲、交通運輸等行業小微企業特點,個性化定制專項貸款産品,通過設立白名單建立批量獲客渠道,拓展貸款客群。
此外,還將推進成都銀行、成都農商銀行、新網銀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與國開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合作,運用低成本轉貸款資金定向投放中小微企業,建立長期合作、優勢互補機制,進一步擴大授信規模。
《方案》明確,成都將加大對産業鏈核心企業支援力度,圍繞核心企業支援上下游中小企業,形成産業鏈生態金融支援,力爭2020年各項貸款增速高於GDP增速3個百分點以上,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突破5500億元。普惠小微貸款增速繼續高於各項貸款增速,5家國有大型銀行普惠小微貸款增速不低於20%。
降成本
創新發展信貸産品
推動降低企業貸款利率
為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貴問題,方案明確將通過降低貸款利率、交易費用,減免逾期利息等舉措來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
方案提出,在降低企業貸款利率方面,成都創新發展“減稅貸”“蓉採貸”等小微企業信貸産品,鼓勵合作銀行進一步簡化審批流程、放大授信額度,貸款利率原則上不高於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對疫情期間新獲得“科創貸”的企業,單戶給予不超過貸款合同約定利率50%、最高30萬元的貸款貼息。對申請成都銀行文創支行“文創通”貸款符合條件的中小微文化旅遊企業,成都市財政給予不超過貸款合同約定市場報價利率(LPR)50%的貸款貼息,剩餘利息按“文創通”貼息政策給予補貼。另外,對符合條件的中小微企業重點打造的旅遊業發展項目專項貸款,享受成都市財政給予不超過貸款合同約定市場報價利率(LPR)50%的貸款貼息,剩餘利息按《市級旅遊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貼息政策給予補貼。
在引導金融機構主動調降交易費用方面,鼓勵以成都市中小擔公司和成都市農擔公司為代表的國有擔保公司主動降費調費,年內減半收取融資擔保、再擔保費,將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擔保費率降至1%以下。另外,在減免逾期利息方面,鼓勵銀行機構免除金融服務手續費,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企業到期還款困難的,予以展期或續貸,減免逾期利息。同時支援國有融資租賃公司通過延長租賃期、變更還款方式等調整還款計劃,減免小微企業3至6個月的租金利息,免收租金罰息。此外,成都還將開展中小微企業“蓉易貸”業務、建立中小微企業應急週轉資金池等舉措,有效解決企業倒貸手續繁雜、成本過高問題。
縮時限
全面開通“綠色通道”
提升金融服務便利性
為了及時融資,成都還在“縮時限”方面提出了一些舉措。其中,成都將推動銀行機構不斷優化信貸審批流程,建立評審快速響應機制,按照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原則,開通綠色審批通道,優先受理,限時審批。力爭客戶調查一次到位、資料補充一次亮底,白名單內小微企業貸款三天之內辦結。
同時,成都鼓勵融資擔保公司與銀行機構加深合作,風險共擔、共同盡調、同期審批、結果互認,解決企業重復提供材料、反覆接受盡調問題,確保擔保手續1天內辦結。
搭平臺
推廣交子金融“5+2”平臺
促進資金精準投放
中小微企業在融資過程中,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與金融機構資訊不對稱。為此,成都將加快推進《2020交子之星中小微企業金融紓困專項行動》,推出一個小程式(“交子之星”雲平臺)+一個微信公眾號(“交子之星”産融號),收集企業融資需求,發佈産融對接活動資訊,線上解答企業融資問題,力爭實現企業和金融機構“一站式”對接。
同時將推動金融機構加大與交子金融“5+2”平臺合作力度,推動交子金融平臺進園區、走行業,結合園區特點提供管理諮詢、産融對接、專業培訓等服務。另外,成都還將探索有效整合各類産融對接平台資源和數據,建設以金融科技手段為基礎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平臺統一入口和後臺,充分運用金融科技手段進一步提昇平臺服務有效性、加強企業可獲得性,有效擴大金融覆蓋面,打通普惠金融最後一公里。力爭2020年全年開展各類線上線下産融活動120場以上,促進資金精準投放。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劉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