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安湖體育公園建設現場,工人正在抓緊施工 本報攝影部供圖 呂甲 攝
為助推成都2021年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順利舉辦,凝聚社區發展治理新優勢,日前,成都出臺《“愛成都·迎大運” 城市共建共治共用總體行動方案》,其中城市公共服務提升將作為重要行動在全市全面鋪開。
根據《城市公共服務提升共建共治共用行動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成都將以舉辦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為契機,彌補城市公共服務短板,完善從入境到出境的全週期城市服務功能,推動8大類18項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快打造15分鐘公共服務圈,構建高品質的公共服務體系,以高品質的城市公共服務推動大運會順利召開。將市民美好生活與辦賽營城緊密結合,促進大運會成果惠及全市人民,持續增強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場館建設:
12處新建場館
加快推進建設
運動是美好生活的長情守候,體育是健康體魄的最好陪伴。承辦國際重大體育賽事是成都發展賽事經濟的迫切需要,是發展體育産業的迫切需要,是養成健康生活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國際化城市形象的迫切需要。
根據《方案》,成都將加快推進東安湖體育公園、鳳凰山體育公園等12處新建場館和城北體育館、雙流體育中心等37處改造提升場館項目建設。以大運會國際賽事活動、建設世界賽事名城為契機,深入開展中心城區和郊區(市)縣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三年攻堅計劃,推動8大類18項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區(市)縣“一場一館一池”等體育設施,加快打造15分鐘公共服務圈,構建高品質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體系。
同時,成都將堅持“謀賽”“謀城”結合原則,實施東西城市軸線(東段)、天府大道北延線(鳳凰山體育中心段)等連接重要賽事場館幹道建設,完善各場館周邊微迴圈路網體系;加快推進天府國際機場建設,確保2020年基本建成,2021年投入運營,保障大運會的國際、國內航空運力;推進火車北站綜合樞紐擴能改造,優化升級環站城市風貌,構建大氣舒朗的城市門戶形象。
此外,成都將建設天府錦城、錦江公園、東安湖生態公園等“老成都、蜀都味、國際范”城市文化功能區塊;建設錦城綠道、國賓片區等開放式、多功能生態功能區塊;建設天府中央公園、天府總部商務區等複合體育運動、創意設計、步行商圈等內涵的國際化總部中心區塊;建設熊貓國際旅遊度假區等國際旅遊功能區塊。
場景營造:
依託公園、綠道、社區等
打造家門口的運動健身空間
營造運動健康生活場景是城市公共服務提升的重要一環。根據《方案》,將打造運動健身空間,依託公園、綠道、社區等公共空間建設家門口的運動設施,形成公園體育設施—綠道運動空間—社區健身器械的健康運動場景體系,滿足體育賽事和市民運動健身需求;推廣健康休閒方式,將大力倡導全民健身、推動公共體育場館開放、普及科學健康知識納入基本公共服務清單,引導市民廣泛參與健身健康運動,以大運會帶來的體育健身熱潮,推動市民在川菜火鍋、茶館文化的休閒生活中增加運動活力元素,全面提高市民健康體魄。
同時,成都將加大“健身康養”公共服務供給。推動相關市屬國有企業從融資基建承建商向服務要素聚集賦能平臺轉變,向全市人民提供優質健身康養服務,同時將健康理念納入公園、綠道導則中,在公園、綠道中合理佈局市民健康生活所需的場所、設施等。結合大運會引發的全民健身、觀賽熱潮,積極構建政府負責規劃指導、市場和社會負責提供服務的供給模式,強化體育健康領域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增加運動鍛鍊服務項目內容,滿足市民多元化、創新性的健身、康養服務需求。滿足産業功能區人群不同層次的生活需求,編制形成《産業功能區産業社區高品質公共服務標準配置清單》,涵蓋文化體育、社會服務、衛生健康等項目,有針對性地加快規劃建設産業功能區高品質公共服務設施,有效推動功能區承載能力、項目吸引力和區域價值提升。
服務共用:
“天府市民雲”平臺
整合189項服務
根據《方案》,成都將推進“綠色福祉”公共服務共建共治共用。廣納民心民意開展共建,創新群眾需求收集機制,吸引群眾參與公共服務謀劃建設,定期制定綠色發展、綠色服務民意收集計劃,拓寬民意收集渠道,邀請第三方綜合歸納分析收集民意,根據群眾訴求和呼聲及時調整公共服務政策。
以“七有兩保障”為重點實施共治,全面覆蓋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七有”要求及文化體育和擁軍優屬“兩保障”,著力提升全生命週期服務水準。
同時,成都將推動民生發展成果共用,線上依託“天府市民雲”平臺整合189項生活、政務等服務,提供雲上服務、數字服務,極大便捷市民生活;線下依託綠道、公園、社區建設,打造開放式綠色空間,舉辦各類文體活動、主題沙龍、親子教育等活動,讓更多市民走進公園綠道,共用綠色福祉。
此外,成都將制定貫徹落實基本公共服務年度實施方案,對政策清單和項目清單的覆蓋水準、項目形象進度、完成投資額度等進行再分解、再落實。建立健全統計監測體系,按照可獲得、可量化、可對比、可核查的原則,研究形成《成都市基本公共服務監測指標體系》,指標項涵蓋教育、就業、公共衛生等全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以客觀數據記錄基本公共服務發展,實現公共服務數據化、具象化。(胡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