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四川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成都錦江大禮堂舉行。來自巴蜀大地的800多名省人大代表匯聚一堂,履行人民賦予的神聖職責。
再過一天,距離5·12汶川地震已經整整12年。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啟示災害預警的重要性,“新基建”時代,如何做好地震預警這一民生工程和社會工程,以最大程度減少人員傷亡和次生災害?四川省人大代表陳文、王暾、李天斌建議:地震區學校、社區全面應用地震預警。
“推動四川地震區中小學、居民社區全面安裝應用地震預警系統,提升基層應急處置能力,造福地震區中小學生和社區民眾。”在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暾看來,四川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卻因地理位置特殊、地質構造複雜,自然災害頻發且嚴重。近年來,四川成功應對了系列自然災害,並支援發展了“四川智造”地震預警、災害預警技術體系。基於災害預警領域的行業規律“災害預警不只是政府的事”“災害預警是科學工程、社會工程和政府的責任工程”“社會力量不僅可以支援預警資訊傳遞,還可以支援災害監測預警網的建設”“政府可以利用社會力量建成的災害預警網”,省政府工作報告中“運營現代科技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鼓勵各類人才在四川創成業、創好業”,結合四川的社會力量與應急部門已具備的災害預警基礎能力,為此,三位四川省人大代表建議:地震區學校、社區全面應用地震預警。
“建議四川省教育廳、四川省科學技術廳、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四川省應急管理廳等部門牽頭,制定相關政策,促進自主創新地震預警成果在省內規模化應用,進一步帶動四川災害預警與應急産業發展。”王暾説,建議四川地震區中小學、社區、公共場所等人員密集區和危化企業全面應用地震預警,提升基層應急能力。(諸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