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的學生反映個人資訊集體被企業盜用,個稅資訊顯示的工作經歷子虛烏有,公安、稅務部門介入調查
4月24日,一名成都藝術職業大學學生通過川報觀察民情熱線求助通道和四川線上“問政四川”平臺反映個人資訊洩露問題:“我是一名大三學生,通過在個人所得稅APP上查詢得知,自己的身份資訊被一家企業盜用,系統顯示自2019年10月開始,我‘就業’于該公司並有薪資被用於申報稅款。”
同時,部分成都醫學院學生也向本報反映,該校200多位同學突然“被就業”,個稅資訊顯示他們成為了成都鑫路鴻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的員工。
是誰洩露了學生資訊,企業為何要盜用?這種現象是否普遍?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不是個案】
多所高校學生遭遇過個人資訊被企業冒用情況
成都醫學院學生李晴(化名)向記者表示,自己從沒在成都鑫路鴻保險代理有限公司工作或兼職過。“連聽都沒聽説過這家公司。”李晴説,經查詢個人所得稅資訊才得知,自己“被就業”時間為2019年3月至12月,涉及“工資”總額36352.7元。她特別留意了是否有繳稅情況,查詢發現稅收顯示為“0元”。
李晴表示,通過與同學交流,她發現班上大部分同學個稅申報資訊都顯示,已在這家成都鑫路鴻保險代理有限公司“工作”。此後,成都醫學院向記者傳來一份“關於多名在校學生資訊被盜用的情況通報”,通報顯示,經學校全面排查,檢驗醫學院2017級268名學生的個人資訊被成都鑫路鴻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等企業盜用,學生的個稅APP上顯示被編造虛假工資發放記錄、被申報稅收。
成都藝術職業大學設計與傳媒學院動漫技術專業的大三學生盧林(化名)和40多名同學,也正遭遇個人資訊集體被企業擅自使用情況。
盧林提供的個稅APP截圖顯示,從去年10月到今年3月,雲頂動畫有限公司每月向他發放2350元的工資。盧林介紹,學校和該公司屬於“校企合作”關係,該公司員工去年曾給兩個班學生上過課,還有個別學生到這家公司實習過,但自己並沒有參加實習,也未向該公司提供過個人資訊,不清楚自己的資訊是怎麼洩露的。
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類似高校學生成為企業“冒名員工”情況並非個案。在川報觀察報道後,很多網友留言表示自己遭遇過或正在遭遇這種情況。網友@原諒我過分美麗説:“不查不知道,一查我也被盜用了,怎麼投訴啊?”網友@1葉子_30330表示:“查了一下,自己的資訊也被洩露了,2019年一共4萬多元,班裏90%同學也是這樣,而且是同一個公司……”網友@Louuun説:“我也被盜用了!!!2019年一月就開始有工資記錄了!”……微網志上“學生身份資訊遭企業冒用”的話題,截至4月27日中午12點,已有72萬閱讀量。
據媒體公開報道顯示,近日,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等多個高校的多名學生也均出現個人資訊被企業盜用,“被就業”成企業假員工的情況。
【是誰洩露】
學生資訊洩露有多種路徑
可能存在多公司共用實習生資訊情況
企業要使用學生身份資訊冒充員工,需要獲得身份證號等學生個人隱私資訊,這些資訊是如何洩露的呢?
在成都藝術職業大學學生資訊洩露事件中,成都雲頂動畫有限公司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去年有幾個學校的學生集中到公司參觀,公司為了方便管理就要求帶隊學生統計學生資訊發給公司。雲頂動畫有限公司後又委託了第三方代理公司,代理公司將盧某所在專業的學生名單當成了公司應發工資人員名單。至於只有身份證號沒有銀行卡號等資訊是如何發工資的,該工作人員表示這是公司的內部流程,不方便透露相關情況。
不過據盧林介紹,他們專業兩個班加起來,僅有十多名學生前往該公司參觀過,其他幾十名未參觀的學生資訊卻也在該公司的工資名錄上。4月27日,當記者再就這一疑點詢問時,該公司的商務負責人説:“具體到這件事上,我們還無法確定是誰給我們提供的學生資訊,需要進一步調查。”
對此,成都藝術職業大學新聞發言人分析,按照國家規定,學校每年要安排學生參加頂崗實習。學生想要去公司實習,需要自己向公司提供個人資訊,有些學生為了確保自己能夠參加實習,通常會向多家公司提供個人資訊,可能是學生提供了個人資訊後,公司之間出現了資訊共用的情況。
而從過往已經發生的一些學生資訊洩露事件來看,也可能有更多路徑。
據公開媒體報道,重慶一所高校的“被就業”事件中,涉事企業已經承認是公司員工利用自己是該學校學生家長的便利,“在女兒的電腦上發現了學生們的普通話考試資訊登記表,隨後將資訊盜用。”河南的一所高校學生爆料,他們學院的一名老師以兼職為由,讓學生提供個人資訊,後學生未就職,卻查到工資記錄。
【為何冒用】
以在校大學生充作實習員工不僅可以避稅還能逃社保
為何頻繁出現學生資訊洩露事件,大學生資訊有啥用?記者採訪了人力資源領域資深人士李沛俠(化名),她介紹,這種操作主要是為了避稅。
李沛俠介紹,在工資花名冊上,虛增員工人數和工資,這樣就可以提高人力成本,降低上報的利潤和稅收等。為了避稅,很多企業都會想辦法通過網路或者學校熟人獲取大學生的身份資訊,來偽造工資花名冊。
廈門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企業獲取大學生個人資訊後,“一種是把大學生偽裝成公司員工,少繳納企業所得稅;另一種是用大學生分攤高管的高額工資薪金,降低高管適用的個人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因個人所得稅的綜合所得適用超額累進稅率,工薪越高適用的稅率就越高,把高額工薪分攤到多人頭上,相應的適用稅率就會降低,自然就可以少繳稅了。
“這裡還有個小‘訣竅’。”李沛俠介紹,在校大學生的身份資訊比畢業生資訊更受歡迎,因為在校大學生可以簽實習合同,而按照國家規定,實習期內是不用交社保的,所以又省下了至少一筆社保費用。此外,還有的企業會批量採購退休人員的身份資訊來造工資花名冊,也是為了避稅和不交社保。
“實際上這種做法也已經存在很多年,我以前朋友所在的公司,就進行過類似操作,只不過很少被發現,大家也不覺得這是什麼大事。”李沛俠説:今年3月1日到6月30日是我國首個個稅匯算期,大學生如果在2019年有勞務報酬收入的,大概率可以退稅,因此,查詢個稅APP的大學生增多了,問題才被廣泛爆出。
記者在採訪雲頂動畫有限公司時,該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員似乎也覺得學生有點小題大做。“不知道為什麼學生還揪著不放。”該工作人員向記者強調,學生“被就業”事情已經處理完了,個稅APP上的記錄也已經刪了,沒有給學生造成經濟損失,對學生沒有什麼影響。
【如何擔責】
侵犯公民個人資訊最高可判處七年有期徒刑
“被就業”中多出來的工資記錄對學生真的沒有影響麼?
記者就此採訪了稅務方面的業內人士。該人士認為,學生個人資訊洩露,這可能會産生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很多高校學生會利用課餘時間打工,虛增的工資收入可能造成個人所得稅增加;另一方面,如果在工商或稅務的系統中被錄為某一家無關企業的法人、財務負責人、辦稅人,而這家企業又被列為非正常或有其他的風險資訊,將會影響到本人辦理其他正常公司業務。
李剛認為,個人資訊被盜用還可能對家庭收入退稅産生影響。“如果大學生的身份資訊被盜用作為企業員工,意味著其已經就業、不再處於學歷教育狀態,父母再去申報教育經費專項附加扣除的時候,可能會出現無法申報的結果。”
記者採訪的多名高校學生也表示,得知個人資訊被盜用後,他們有很強的心理不安感。李晴説,她明年7月將正式畢業,希望能儘早消除“被就業”資訊,以免對真正就業等造成影響。
如果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學生又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首先肯定是要向稅務部門進行申訴,請求稅務部門進行調查。”省法律援助中心的公職律師鄭慕瓊建議,“同時也可以報警或直接向法院起訴。”
成都市成華區稅務局納稅服務中心鄧先生支招,市民下載個稅APP後點擊個人任職職務,可以看到自己的相關任職資訊。如果出現被冒用資訊的情況,可點擊“申訴”,由相關主管稅務機關風控機構進行處理。一旦申訴受理之後,10-30個工作日左右可得到回復。如果被冒用資訊的情況屬實,稅務機關首先會對該公司2019年賬務相關資訊進行調查;如果涉及金額較大,將進行追繳、罰款甚至追究刑事責任等處理。
洩露資訊者又該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鄭慕瓊介紹,故意洩露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資訊,構成犯罪的,最高可以判處七年有期徒刑。
據最新消息,對於成都醫學院學生資訊洩露事件,新都警方已正式立案調查。同時,公司所在地的主管稅務機關已對公司財務負責人進行了約談。稅務機關進行核查後,責令公司立即取消所涉學生的個稅申報,對涉及應補個人所得稅的人員進行補稅。
4月27日下午,記者又聯繫了成都藝術職業大學新聞發言人,他告訴記者,稅務部門也已介入調查。“考慮到是‘校企合作’企業,暫時不報警,但如果此事處理不當,後面可能會終止合作。”(黃大海 伍力 楊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