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0城派發億元級消費券刺激消費 如何科學“撒錢”?

來源:成都商報 時間:2020-04-16 09:40:12編輯:劉映紅

1.jpg

安徽合肥萬達廣場連續30天發放消費券提振線下消費

2.jpg

過期的消費券

消費券發放是項技術活

發放對象

找準“合適的人”,中低收入水準(包括工資不穩定)以及受疫情影響而失業的消費者應是重點關注對象

發放形式

“滿減”等返利形式,金額定得太高,人們會覺得沒有必要,反而打擊了消費熱情

發放行業

受疫情影響較嚴重的餐飲、娛樂體驗行業,對價格敏感的行業;對非急需耐用消費品補貼要謹慎

最近,各大城市發放的消費券站上“風口”。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可想而知,不少地方都開出了用“消費券”刺激經濟的藥方。據不完全統計,過去20多天裏,全國已有超過10個城市,分別以不同方式陸續發放了億元級的消費券。

比如,56個小時,拉動了4.53億元的消費——這是3月下旬,杭州向在杭人員發放消費券後,1000多萬在杭人口完成的“戰績”。

居住在杭州的賀梭梭,用消費券抵扣買了10支冰激淩,但大半個月後冰箱裏還留下了4支——3、4月的杭州天氣,並不適合吃冰激淩。

4月的頭一天,佛山首批消費券上線,3天內發出超100萬張,但核銷的不到18萬張……

如今,仍有不少城市駛入消費券的“賽道”。它們想知道,如何更好地使用這些站上“風口”的消費券?

發券刺激消費

越來越多城市加入“撒錢”行列

從空間和類型來看,無論消費券是否達到了最終效果,發放消費券已經成為中國不少城市的共識。

3月13日,南京宣佈“將向市民和困難群體發放總額3.18億元的消費券……推動服務業全面復蘇”,3月15日,5000萬元電子消費券準時在“我的南京”APP上線。

緊隨其後,越來越多的城市掏出真金白銀,加入“撒錢”行列,消費券的發放形式、適用範圍更廣——重慶渝中區發放上千萬元消費券,涵蓋咖啡、購物、美食、酒店、電影、圖書、景點門票、停車等多個門類;青島開啟“百日萬店消費季”;廣西通過支付平臺發放億元消費券,受到扶持的本地商家達30萬;3月26日晚,杭州更是大手筆宣佈將發放16.8億元消費券提振經濟。根據相關報道,首輪5億元額度中,1500萬元用於補貼困難群體,另外4.85億元以電子消費券形式發放;4月15日,福州宣佈派發1.5億元消費券;南昌、九江、鄭州、泰州、嘉興……城市的名單不斷加長,有的已經把券發到了第二輪、第三輪。

從時間來看,發放消費券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上世紀30年代,為了刺激極度低迷的經濟態勢,一些西方國家就開創性地每週向市民發放小額的消費券,用於購買食物、衣服等日用品,政府甚至還強制企業用一部分消費券來代替員工工資的發放。

杭州也是發消費券的“老手”——記者注意到,2009年春節前夕,杭州由市、區財政各出資5000萬元建立消費券專項資金,發放對象為市、區兩級持證低保家庭和困難家庭,企業退休職工,本級註冊在內的小學、初中、高中生等。

世邦魏理仕成都分公司總經理鄧耀華告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作為一種以政府信用背書的財政方式,消費券實際上是由政府出錢,通過區域內的打折促銷活動,幫助大家進行消費。

“然而,不是每個地方政府都處於一種寬鬆的財政狀態。”鄧耀華表示,較好的經濟發展水準,成為孕育消費券的土壤。

誰最需要補貼?

沒有能力消費的需要鼓勵

在社交平臺上,不少人表示消費券帶來的“後果”是非理性消費——為了用掉消費券,大多數人“為了買而買”,比如不會做飯的,為了湊單非要買回進口牛排;又比如到期前為了用掉餘下的3張消費券,反而在超市多花了300元。

佛山的首批消費券在4月1日上線,3天內發了超過100萬張。然而,核銷的卻不到18萬張。

而對於“誰更需要補貼”這一問題,眾説紛紜,沒有定論。

比如,廣西規定,近3個月內在廣西常住的消費者或現在位於廣西的消費者可以領取;杭州則規定,全體在杭人員(包括域外來杭人員)均可領取,但領取的方式都得靠搶;南京則針對在“我的南京”APP上註冊後報名參加搖號的消費者(不限戶籍)搖號發放;在青島市,城陽區針對特困人員和低保家庭,分別為每人定向發放100元消費券……

那消費券適合所有人領取嗎?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主任甘犁提出,應找準“合適的人”進行消費券的發放,確保相對公平。

怎樣才算合適的人呢?甘犁認為,中低收入水準(包括工資不穩定)以及受疫情影響而失業的消費者都應該成為重點關注的對象,“有能力消費的人可以暫且放一放,但沒有能力消費的人群則很需要鼓勵。”另外,絕大多數企業已經擁有了稅收優惠以及五險一金等補貼政策,因此更多的優惠應該給予消費者,而非企業。

找準“刀刃”

“四兩撥千斤”靠的是精準

消費券發放的形式,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甘犁指出,像“滿減”等返利形式,都是需要先消費再獲得優惠或補貼,但現在的問題是大家消費意願較為低迷,連第一步都不想邁出。“如果滿減的金額定得太高,人們會覺得沒有必要,比如滿100減20的券成了一種浪費,因為就連最低的40元也需絞盡腦汁地湊單,這反而打擊了消費熱情。”

如果發放現金,是否會改善現在的情況?甘犁告訴記者:“消費者可以自行安排與分配現金,想怎麼使用都可以,這樣做反而更能刺激消費。”

除了形式,消費券發放的領域也值得考量。南京針對餐飲、體育、圖書、資訊四大類發放了消費券;山東濟南推出了2000萬元的文旅消費券,主要針對景區、旅行社、影劇院、演藝場所、書店等文旅類型;廣東佛山的消費券活動則覆蓋餐飲、景區、住宿、美容美發等領域。

不過,錢要花在刀刃上才能最大化發揮效用,哪些行業更該得到消費券的青睞,也成為各個省市頭疼的問題。在甘犁看來,對價格敏感的行業值得關注。

“還記得開放一天就遊客爆滿的黃山景區嗎?它得益於高速公路費的下調以及門票價格的下降,價格的作用十分明顯。”甘犁説,對非急需耐用消費品補貼要謹慎,因為買過以後就不會再買。比如汽車行業,在補貼上就可以緩一緩。

鄧耀華則表示,如果消費券一定要發,需在一定時間、空間內確保有效,要精準、針對性強。“消費券的目的,並非為促進必要性消費,而是要思考,哪需要補充,哪需要幫扶,哪些企業需要續命。”

“從這個角度來看,非必要消費更需要補貼。”鄧耀華説,比如,本次疫情中受到較嚴重影響的餐飲、娛樂體驗行業,若給予補貼就能起到一些幫扶作用。“如今是疫情中後期,這些中小企業更需要幫助。”

除了考慮財政支援是否充足,還要看消費是否屬於拉動GDP的主要原因。鄧耀華告訴記者,如果本身重點類別、增長類別中消費佔到重要比例,有好的資源稟賦,那麼更容易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有的城市本身財政不寬裕,消費對GDP的拉動並不明顯,要達到同樣的效果則比較困難。

從目前已發放消費券的城市來看,消費券也是較多集中在受疫情影響嚴重的餐飲、本地旅遊等領域。

世邦魏理仕中國區研究部董事胡樂毅認為,消費券的發放是環環相扣的:發放消費券給居民,居民享受優惠進行消費後,商家的銷售額就會提升,並有更多的現金流用於進一步發展,如研發新品、優化購物環境等。(葉燕 鄒悅 袁蘺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