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1米是社交安全距離?”“當無法與他人保持適當距離時,該怎樣做以降低感染風險?”記者就此採訪了省疾控中心主任技師劉兆煒。
“眾所週知,新型冠狀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是經呼吸道飛沫傳播和密切接觸傳播。”劉兆煒表示,咳嗽、打噴嚏、大聲説話,均可從口腔或鼻腔噴出飛沫。如果是距離小于1米的人際接觸,常可吸入對方噴出的飛沫,帶來感染風險。“所以保持適當的安全距離十分重要。”
“希望市民能儘量減少不必要的人群聚集。”劉兆煒表示,室內人群聚集很難保持1米的安全距離,如果再加上有人不注意交談禮儀,就可能出現“唾沫橫飛”的情況,相互感染呼吸道傳染病的可能性會增大很多。“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就餐時也儘量不要説話,避免口沫飛濺,污染食物。”
日常生活中,總有一些場合難以與人群保持適當距離。例如,上下班高峰期的地鐵或空間較為狹窄的通道。針對這種情況,“現階段還是建議佩戴口罩,並且要特別注意手衛生。”劉兆煒表示,乘坐公共交通時應儘量減少用手觸摸扶手、靠背、把手等,儘量避免用手接觸口、眼、鼻,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開窗通風。
劉兆煒表示,傳統行走禮儀中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在公眾場合,在行走時靠右通行,等候時保持距離,這樣既表達相互尊重和謙讓,又很容易實現相互之間保持1米的距離。”(鄧翔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