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限時營業5小時 月銷售額50萬元 網紅小店 在老小區做成“嗨”生意

來源:四川日報 時間:2020-10-28 09:32:09編輯:劉婷婷


十月二十七日,"花吃嘴兒麻辣燙"店內,客人們正在進餐。郝飛 攝

【樣本調查】
成都的麻辣燙小店不少,如何在大同小異的店舖中拼出名氣?藏身望平街一個老小區裏的“花吃嘴兒麻辣燙”小店,總共只有5間房,同時最多擺20張小桌,高峰期日均接待客人100多桌,翻臺可達5輪。
老小區裏怎麼做成“嗨”生意?10月23日,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進行了調查。
現狀 每天營業5小時 每月銷售額50萬元
在某美食搜索平臺,過去半年,“花吃嘴兒麻辣燙”在成都串串香星級排名中一直處於前2%的位置,通過該網站手機支付買單的消費者超1.4萬人次。
不過,這家麻辣燙店隱藏在修建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老院落。
記者通過手機導航,在望平街一個小巷找到了這家店舖。正值中午,還沒到營業時間,幾個店員正圍坐一起忙碌,為下午5點的營業做準備。店內墻上,“花嘴巴偷油渣,婆婆逮到打嘴巴”等標語和黑板報,讓人仿佛回到舊時光。
“從下午5點到晚上10點,每天限時營業5小時。”店舖負責人楊舟雄説,限時不是故意搞的行銷手段,而是因為在小區裏,營業太晚怕影響鄰居休息。
限時營業並沒有影響生意。這家面積不到300平方米、最多可同時擺放20張小桌子的麻辣燙小店,每月銷售額達到50萬元,高峰期日均接待客人100多桌。“晚上9點多還有人排隊。”一位路過的小區居民説。
不光本地消費者,今年中秋國慶長假期間,不少外地遊客特意前來“打卡”。目前,“花吃嘴兒”在某美食搜索平臺入圍“2020成都必吃餐廳”和“成華區串串香熱門榜第一名”。
逆襲 通過網紅“出圈”打造特色就餐環境
開業不到3年,“花吃嘴兒麻辣燙”為什麼這麼火?
“開始經營十分慘澹。”楊舟雄介紹,論菜品、味道和就餐形式,很多串串店都大同小異,想出彩很難。開業之初,他的店時常只有兩桌,一桌是自己吃,另一桌鄰居吃。推廣自家店的手段有限,就是在朋友圈轉机發。
轉機,來自一個偶然事件。一年多前,楊舟雄的一個朋友約了一位有300萬粉絲的抖音網紅到店就餐。沒想到,這位網紅隨手在店裏拍的短視頻發出去後,吸引不少粉絲的關注。第二天,很多年輕消費者慕名而來,店裏先後接待了40多桌顧客。
“覺得不可思議,就在網上露了個臉,效果就立竿見影。”新的網路傳播方式,讓“花吃嘴兒麻辣燙”在網路上火了。然而,隨著話題熱度的逐漸降低,生意又慢慢開始降溫。
但經歷了這次事件後,楊舟雄的思路逐漸打開。一方面,他把老成都的物件、裝飾等融合到店內陳設中,打造具有濃厚老成都記憶的文化場景;另一方面,通過時下流行方式推廣自己的小店,吸引不少網友前來打卡。
走出這家店,放眼望去,火鍋、缽缽雞、中餐……望平街兩側傳統餐飲店一家挨一家,這些店舖有一個共同特徵——就餐環境獨具特色。而望平街附近的濱河路及香香巷則將整個街區串聯成步行街,通過植入川劇研究院等地標文化元素,增設夜間燈光、濱河生態步道、互動遊戲和塗鴉等場景,盤活街區形態,推動更多傳統小店主動轉型。(閆辰宇 陳碧紅)
對話
“網際網路+小店”
帶動傳統消費業態轉型升級
對話嘉賓
林 娜 成都市服務業研究院院長
謝生平 成都市猛追灣街道望平社區黨委書記
楊舟雄“花吃嘴兒麻辣燙”負責人
在網際網路時代,萬千小店正以網紅打卡、直播帶貨等新模式加速崛起。在消費升級的推動下,這些小店究竟蘊藏著多大能量?
記者:怎麼看待當下越來越多網紅小店的出現?林娜:小店經營相對靈活,相對容易完成轉型。因此,通過網紅“出圈”成為小店轉型的重要方式。“網際網路+小店”模式,正帶動傳統消費業態轉型升級。
楊舟雄:創業初期,因網紅的推廣,我們積累了第一批原始客戶群體。嘗到甜頭後,我們開始深入研究網際網路平臺,包括在美食搜索平臺付費“關鍵詞搜索”和頁面圖推廣,儘管每月支出約4000元的網路推廣費,但給店舖帶來了明顯的效益。
記者:體量小、規模小、投資門檻低的小店在消費市場中地位和作用如何?
林娜:傳統小店是消費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這些煙火氣十足的小店既為本地居民提供日常生活便利,也為外地遊客提供特色化消費服務。支付寶和網商銀行去年底發佈的《2019中國小店經濟溫度圖譜》顯示,日流水3萬元以下的各類小店,年流水準均增速35%,跑贏GDP。小店經濟蓬勃發展的背後,折射出新一輪城市消費升級。
謝生平:傳統小店眾多的望平街是成都美食聚集地。為留住人氣、聚集商氣,我們在附近的濱河路上打造了步行街,創新融入新消費場景,並引進知名品牌小店。目前,濱河路上經營的80多家小店形成規模效應,並形成餐飲、休閒等較為完善的産業鏈。據不完全統計,僅工作日期間,濱河路上的日客流量達到1.5萬-2萬人次。
記者:要加快小店發展,還要注意哪些問題?林娜:目前,小店發展面臨租金成本高、融資難等困難,要在完善相關設施、賦能小店創新服務、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努力。(陳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