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 遂寧 > 魅力鄉鎮 > 正文


千畝田野日日新,昔日荒地變良田

——記蓬溪縣明月鎮撂荒地治理“四種模式”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03-20 10:42:53    編輯:周姿彤


  3月17日,明月鎮新市村5社公路沿線的農田裏,一輛大型除草車正在清除雜草,車身後一大片已經開墾的土地等著播種。很難想像,10天前,這裡還是雜草叢生、成片撂荒的土地。聽村裏人講,自從村民陸續外出務工,這80余畝農田也漸漸撂荒,時間最長的有近10年。
 


 

  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大批轉移,農村撂荒土地該如何“返青”?2020年,明月鎮黨委政府在優先滿足村民自種的基礎上,推出“代耕”“寄耕”“擴耕”“轉耕”四種模式,讓2400余畝撂荒地變身“致富田”。

  “成片代耕”讓撂荒地“變廢為寶”

  “成片代耕”——農戶以3年免租形式將撂荒地交給專合社進行代耕種植農作物,從第4年起,專合社逐年按照流轉土地行情,向農戶支付土地流轉費用。期間,若農戶想收回自種可隨時與專合社對接。此舉,扭轉了1100余畝土地撂荒的局面。
 


 

  當前,在新市村、深廣村、金竹林村1100余畝撂荒土地上,一輛輛大型開荒、碎草、耕田農機也開足馬力搶抓生産時機。在田墾上,大地農機專合社業主敬鵬程掰起手指算起經濟賬,“一畝田開荒需要人工、機器成本費用600余元,如果再加300元/畝的流轉費,那麼第一年光是花在土地上的錢就要900元/畝,而且這裡用水也不方便,只能種大豆等經濟作物,辛勤勞作一年,連成本都收不夠。”他説,“如果讓我來流轉,肯定是不得做的。”敬鵬程表示,代耕模式是治理撂荒地的新方向,“我非常看好這種模式,周圍農戶反映也比較好。”

  “集體寄耕”發動村集體力量為民致富

  “集體寄耕”——由村集體領辦或交由大業主領辦,實行統一育苗、統一施肥、統一管理、統一銷售。農戶以3年免租形式將撂荒地交由村集體或業主開荒、修機耕道、培育果樹苗木等基礎設施;第4年,村集體根據開墾期間産生的費用算出股數,村民可進行土地入股或現金入股,也可根據土地面積認養一批果樹。
 


 

  白廟村熊家灣,近80畝坡地已撂荒多年,兩米高的雜草早已掩蓋了原有的土地面貌。2020年春節期間,村委會提出將該塊土地進行集體寄耕,用於種植最適合這塊土地的柑橘果樹。該提議很快就得到村民的支援,涉及土地的15戶村民與村委會簽訂産業發展試點計劃。

  3月17日該片土地已經完成開荒。“我們計劃本月內把有機肥全部鋪到土上,再用地膜蓋住發酵,優化土質。”村支部書記表示,“果樹苗木已經對接好了,預計9-10月載種果苗。”

  白廟村除了熊家灣的近80畝柑橘,中河咀1社、5社、6社的200余畝撂荒地也將通過同樣的寄耕模式種上水稻。寄耕模式有效發動村集體力量,不僅拓寬了村民增收致富之路、壯大了集體經濟,而且解決了村民前期開採撂荒地的成本投入、技術匱乏、沒有市場銷路等問題。

  “組團擴耕”提升業主、農戶積極性

  “組團擴耕”——由原有大戶業主對已流轉土地周邊的荒地進行擴耕,農戶以3年免租形式將撂荒地交由大戶業主,從第4年起,大戶業主逐步參照市場行情支付農戶土地流轉費。

  富硒産業是明月鎮2014年引進的種植大戶,在西林村流轉550畝土地用於種植水稻、金薯、大豆等農産品。在其基地周邊有200余畝常年撂荒的土地,富硒産業也不願再拿錢流轉。

  明月鎮黨委政府結合市、縣打造遂寧紅薯品牌戰略部署,提出擴耕模式。緊接著,便著手給村民、種植大戶做思想工作,“土地一直這樣荒廢下去可惜了,越荒廢,將來雜草長得更多,越難復耕。”明月鎮人大主席崔銳鋒表示,讓種植大戶對撂荒地進行統一管理,開荒後村民要自種隨時可以收回去,不自種的第4年開始可以領取土地流轉費,這不僅讓業主有了衝勁,讓200余畝原本撂荒的土地復耕起來,也讓村民有了收租的盼頭。

  “産業轉耕”解決800余畝撂荒地

  “産業轉耕”——首先由農戶自願與各村集體簽訂《土地委託流轉合同》,將土地交由村集體流轉、承包、使用;其次,村集體與承包土地業主簽訂《土地流轉合同》,並按照一年的土地流轉費用收取保證金。業主不再單獨與農戶協商和簽合同。此舉,大大方便了業主發展産業前期工作,也讓農戶吃下“定心丸”,打造了良好的村級招投環境。
 


 

  流轉土地規模發展是當前廣大農村的趨勢,截至目前,明月鎮轄區已流轉土地800余畝,用於種植中藥材、水稻、果樹、魔芋等,規範轉耕尤為重要。

  “下一步計劃建立鎮級專合聯社,統籌轄區各村專合社,更大限度地整合土地。鎮級專合聯社直接與各承包土地業主簽訂土地流轉合同,既方便業主,也讓全鎮産業發展更加規模化、系統化。”談及下一步工作思路,明月鎮黨委書記胡大為信心滿滿,“接下來,我們還將思考鎮轄區內剩餘的交通不便、引水不便、零散的撂荒地治理模式,並逐年實行復耕。”

  本網短評:土地,乃國之命脈,民之根本。如何將農村土地充分、有效地利用起來,對於國家糧食安全以及老百姓的飲食需求都至關重要。明月鎮結合實際,對生産條件較好的撂荒地積極引導業主流轉耕種;對基礎條件相對較好、復耕難度小、運輸成本低的蓬紅線、農環線、明寶線、明回線、高速公路沿線及兩個貧困村撂荒地實行代耕、寄耕、擴耕、轉耕模式,實現了千畝田野日日新,撂荒地變“致富田”。(王金蓉)

微信掃碼
網頁右上角按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