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四川省脫貧攻堅獎獲得者張玉華:一個被“扶”起來的致富帶頭人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0-10-14 16:59:34編輯:劉映紅
金秋十月,在祖國大地慶祝豐收的特殊時刻,家住汶川縣灞州鎮高半山大寺村的張玉華也收穫了一份屬於自己成績單——四川省2020年脫貧攻堅獎汶川縣唯一獲得者。
張玉華居住的克枯村(原大寺村)坐落在汶川縣城西北,距縣城16.5公里,是一個典型的高半山古羌村落,全村有5個村民小組,312戶1165人,貧困戶39戶137人。由於山高林密,海拔較高,交通不便,曾經,這裡的村民觀念陳舊,産業技術匱乏,留守村民多為老弱病殘,2014年,該村被認定為貧困村。雙手三級傷殘的張玉華也被識別為貧困戶。
身殘志堅  敢當“主動脫貧第一人”
秋分過後,祖國上下迎來了第三個農民豐收節。10月14日這天張玉華穿了一身嶄新的羌裝,迎接這個屬於豐收的日子。 “我們這裡山高,以前家裏就種點馬鈴薯玉米收入很低,一年又累又臟的忙到頭收入也就一千元左右。” 説起以前的艱苦生活,張玉華心裏很不是滋味,因為自己從小雙手被火燒傷成三級殘疾,勞動能力較差,加上丈夫常年患病需要長期用藥,家中經濟困難,一度讓這個家庭收入入不敷出,陷入貧困。
轉變來自國家的扶貧政策。2014年在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張玉華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之後,在各級黨委政府和四川省林草局等幫扶部門的關心和幫助下,一系列扶貧政策如春雨般滋潤著這個瀕臨崩潰的家庭,全家的生活由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省林草局在脫貧攻堅對口幫扶該村的過程中根據實際,從“實”處著手,先後投入資金、項目,帶來技術,實施産業幫扶。克枯村也大力發展青脆李、紅脆李等果木,全村改變了以糧食為主打的産業模式,實現了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張玉華和全村的村民都嘗到了科學種植帶來的紅利。
“地震後我們村就開始發展李子種植,由於不懂技術,産量很低,還裂口,一年收入也不高,省林草局給我們帶來了科學技術。”張玉華説,由於自己不懂技術,每次村裏搞培訓,她都主動要求參加,一點點學習積累修剪技術,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相關知識,努力管好自家的青(紅)脆李。看著一年年果子不斷增産,張玉華也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2016年她靠著李子收入,成為村裏第一批脫貧的人員。特別是在去年,張玉華家李子收入更是達到了十萬元。
“要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我們大寺村才有這麼大的變化,大家不要再有等、靠、要的思想了,要丟掉守舊觀念,不要怨天尤人,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美好的生活。”脫貧後的張玉華對今後的生活充滿信心。
發展多元産業  貧困戶搖身變為致富帶頭人
省林草局在幫扶該村的同時,按照實施林草特色生態産業,大眾生態創業,穩定生態就業的“三業”工程來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目標任務。張玉華和村裏的17名貧困戶也被聘為生態護林員,每年有穩定的收入,一家的生活得到保障。
脫貧後的張玉華並未滿足於現狀,她又開始嘗試發展養殖産業。 “以前家裏只養了10來桶蜜蜂給地裏的果樹授粉,也沒怎麼管理,每年蜂蜜取來就自己吃,沒有想到賣。”張玉華説起自己蜜蜂養殖也是一個巧合。後來在駐村幫扶隊的鼓勵下,她決定大力發展蜜蜂養殖以“種養”産業結合鞏固脫貧成效。
在養殖的過程中,汶川縣也給予了相關扶持,幫助她們家解決了蜂箱和蜂蛹。 “以前看到別人養蜂,感覺很簡單,自己從來沒有養過蜜蜂,才開始我就請教縣農業局的技術人員,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們也學會了養蜂技術。”經過幾年的發展,張玉華的養殖規模不斷壯大, 2019年發展蜜蜂養殖150桶。由於去年受“8.20”強降雨影響造成道路中段,蜂蜜滯銷,幫扶部門省林草局採取以購代捐的方式幫忙銷售蜂蜜500余斤,實現銷售收入3萬餘元。
同時,她還嘗試發展馬匹養殖業,通過暫借貧困戶産業週轉金購買馬匹養殖發展,如今已養殖馬匹10余匹,按照目前每匹銷售價格能實現幾萬元收入,增強了自身抵禦風險的能力。
2019年在駐村“第一書記”的帶領下,張玉華又開始在李子樹下套種1畝羊肚菌試點種植,並取得成功,當年實現收入1萬元。2019年張玉華一家每人平均收入突破3萬元,真正實現了脫貧奔康目標。
今年村裏將發展黑鶩鴨養殖,張玉華也是第一個報名。“脫貧攻堅以來,我們村先後投入資金近3000萬元。全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農村人居環境得到全面改善。全村貧困戶全部脫貧,貧困村成功退出。” 灞州鎮克枯村第一書記鐘毅介紹,從2016年退出貧困村序列以來,村民收入從只有5000多元,到去年低每人平均收入已經達到了1.4萬餘元。各級黨委政府還有幫扶部門在原有的産業提質增效上做了很多的幫扶,也引入了種植和養殖新的産業。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按照總書記脫貧不脫幫扶指示的重要精神,把我們引入的羊肚菌産業種植規模擴大,新引入黑鶩鴨養殖,盤活全村旅遊資源,做好一、三産業的聯動,持續鞏固全村脫貧攻堅的成效。” 鐘毅説。(伍排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