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縣古羌城舉行開城儀式
每天上午9點,茂縣古羌城開城儀式準時上演,身著民族服飾的當地羌族人民,載歌載舞迎接新一天的開始。
“現在的日子真的太好了,”與古羌城遇見的每一個人聊天,他們都會不約而同地表達同樣的心聲。每個人都發自內心地分享對幸福生活的熱愛和對黨和國家的感恩之情。
人們臉上洋溢的笑容,呈現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結出的纍纍碩果,生活在這裡的羌、藏、回、漢等18個民族正手挽手、肩並肩,共同向更加美好的生活邁進。
羌族的奶奶們身著民族服飾,為遊客展示傳統織布和刺繡方式
以羌族非遺文化為著力點 培養傳承人50余位
2008年“5.12”特大地震發生後,茂縣人民政府抓住重建機遇,依託山西省援建,在原“岷山古國"遺址上恢復重建古羌城。
如今,作為茂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進景區”和“進企業”重要載體之一的古羌城,正積極搭建羌文化對外展示交流的平臺。建築風貌、民風民俗、祭祀禮儀……能夠反映羌族文化的一切,在這裡幾乎都能找到。這裡已經成為面向世界的羌族文化活態展示地,培養和發展了國家、省、州、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0余人。
老人們正在為第二天的“第三屆茂縣李文旅節暨赤不蘇採摘節開幕”做準備
“古羌城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傳承羌族文化的平臺和一份輕鬆、穩定的工作。”72歲的陳秀華每天早上7點50分準點打卡上班,下午6點30分下班,與一群年齡差不多的姐妹一起向遊客展示羌繡的技法,在説説笑笑中度過一天時光。“老了老了,在這裡還能找到人生價值。”陳秀華心滿意足地笑了。
與陳秀華一樣,在古羌城從事民族文化展示和表演的大約有600余人,平均年齡在60歲左右,他們在這裡開啟了人生事業的第二春。
“納吉納魯”,在古羌城工作的人們向來參觀的遊客熱情打招呼,用羌語送上祝福,也是對現有美好生活的祝福。
將非遺活態化展示,每年在古羌城對羌族傳統文化表演的大約有600人,累計就業達到3500余人次
以增收致富為渠道 累計帶動就業3500余人次
“Thank you”“ Good bye”一位七旬老人學會了用英語交流,他正迫不及待地想向外展示。
這樣的情景在過去是不敢想像的。曾經這裡的人民以土地為生,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馬鈴薯、玉米等農作物上,受自然條件的制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獲得的收成卻很難滿足一年的口糧。現在政府大力引進和發展各種産業,人們的腰包鼓起來了,臉上的笑容也多起來了。
古羌城自2013年開城以來,每年通過景區平臺帶動就業平均達600余人,累計就業達到3500余人次。
吳貴雲向遊客展示傳統的打鐵技藝
“我要在這裡幹到幹不動的時候。”69歲的吳貴雲是古羌城一名展示打鐵技藝的表演者。我們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從容地為第二天“第三屆茂縣李文旅節暨赤不蘇採摘節開幕”做準備。
享受這份工作,是吳貴雲呈現出的狀態。“年齡太大,外出務工已經沒人要了。”他非常滿足古羌城為自己提供的就業崗位,每天50元的工資,還提供免費午餐。
相比之前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日子,這份工作讓吳貴雲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除了日常用度還有了閒錢。
“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群眾參與、遊客支撐”的景區發展模式,推動著古羌城快速發展。古羌城還探索出“創建+貧困村”的形式,接受全縣60個村委託經營集體經濟資金1000.6萬元,為貧困村年創收達60.04萬元。
文化經濟一起抓,茂縣古羌城將文化載體的功能多樣化,在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讓農村困難群眾融入城市生活,把錢袋子揣進自己腰包。與此同時,還不斷探索新的模式和渠道,真正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扎紮實實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做貢獻。(劉映紅 攝影謝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