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 > 資訊 > 正文


網遊消費激增 如何避免“宅娃”荒于嬉

來源:中國青年報    時間:2020-03-25 09:57:00    編輯:陳姝悅


  2020年的寒假過得太不尋常,受疫情影響開學推遲,超長假期讓不少家有“神獸”的家長們備感壓力。安撫“宅”在家裏的未成年人,絕非易事,智慧手機等電子産品成為陪伴孩子學習和娛樂的首選工具,但由此引發的網遊消費糾紛日漸增多,背後反映出諸多涉及網遊消費的亂象,值得警惕。
 
  我家裏的小朋友,今年即將成為一年級的小學生,受疫情影響,給他報的學前班早早停了課。這個年齡段的小朋友,可是一分鐘都閒不下來,如何填滿他們一天的時間,成了令人頭疼的難題。
 
  小區媽媽群裏,不時有人分享一些小遊戲,畫面花花草草,也很受小朋友的喜歡。孩子玩遊戲的時間,成了很多家長難得的清凈時刻。
 
  不過,讓家長意想不到的是,幾款兒童遊戲竟然藏著騙錢的大坑。不少針對低齡兒童的遊戲,雖然下載本身免費,但遊戲內部暗藏著許多付費按鈕,比如,買更厲害的裝備、遊戲中的寶石、解鎖更多關卡,等等。小朋友對金錢普遍沒什麼概念,不斷買買買,掉進了網遊事先設計好的陷阱。
 
  根據媒體梳理,疫情期間宅家打遊戲,網路遊戲消費主要有以下幾個“坑”:實名認證形同虛設,未成年人可一鍵登錄;收費遊戲未事先明示,“免費試玩”誘導低幼孩童入坑;收費環節無驗證,超額充值屢發,等等。筆者上述的遭遇,正是誘導低幼孩童入坑的網遊陷阱。
 
  從有關方面的統計數據看,1月19日至3月9日,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共收到2365宗有關未成年人網路遊戲消費的投訴,與2019年同期的252宗相比增長838.49%。儘管,這一同比增長8倍多的數據,僅來自深圳一地,但由點及面,涉及未成年人網遊消費糾紛,具備相當的普遍性。
 
  從個案來看,疫情期間,因未成年人給網遊大量充值引發的問題相對嚴重。據《中國消費者報》報道,一位江蘇消費者反映其9歲的孩子從2019年開始玩網路遊戲,截至2020年2月,先後已經在同一款遊戲上花了11萬餘元,僅今年2月就花了3萬元左右。一位北京消費者反映,家裏小孩在其不知情的情況下給一款網路遊戲充值4000元。
 
  受疫情影響,未成年人居家時間變長,接觸網遊類産品的時間也隨之變長,表面上看,確實是引發消費糾紛的直接原因,實際上,問題的根源還在實名認證、充值上限等老問題,沒能得到解決。個別網路平臺和網遊企業還在打“擦邊球”,“開後門”“留口子”的違規操作屢禁不絕。
 
  按照國家新聞出版署2019年11月發佈的《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規定,“所有網路遊戲用戶均須使用有效身份資訊方可進行遊戲賬號註冊”。有一些遊戲企業出臺了實名制註冊、限制未成年人遊戲時長等辦法,但“熊孩子”們想出了上網購買小號,冒充父母解除限制,甚至偷爺爺奶奶的身份證打遊戲的“損招”。
 
  中消協提醒,網遊企業要嚴格執行實名認證規定,完善用戶實名註冊系統,並在用戶每次登錄遊戲時均核驗其身份,確保註冊賬號與實際玩家身份一致。有些頭部遊戲公司引入人臉識別動態認證的方式,在網遊過程中不定期開啟人臉識別,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然而,也有一些網遊公司無視監管規定,輕視核驗身份的環節,讓自製力相對較弱的未成年人有了“可乘之機”。
 
  擔憂“宅娃”荒于嬉,對未成年人網遊糾紛增多引起必要警惕的背後,還是要抓住如何讓未成年人健康玩遊戲的“七寸”。
 
  一方面,家長應該尊重兒童的娛樂權利,把網路遊戲作為親子溝通的重要話題和親子共娛的重要活動,構建和諧民主的親子關係。同時,加強對個人消費密碼的保護,避免未成年人不當消費行為的産生。另一方面,網遊企業需要守住大門,嚴格落實國家有關政策精神,有效啟動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統、支付限制規定,充分保障遊戲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不賺昧良心的錢。(白晶晶)

∥ 專題活動

微信掃碼
網頁右上角按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