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 > 招考資訊 > 正文


碩士擴招18.9萬人:怎麼擴,如何招

來源:人民日報    時間:2020-03-11 09:46:17    編輯:陳姝悅


  教育部近日印發通知,擴大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明確2020年將計劃擴招18.9萬名碩士研究生。對於考生而言,每增加一個招生名額就多了一份被錄取的希望,特別是在2020年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達到歷史最高的背景下。
 
  擴招18.9萬人意味著什麼?招生名額又會如何分配?高校各方面資源做好準備了嗎?
 
  擴招比例超過20%:碩士研究生培養規模有擴大空間
 
  2020年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達到341萬人,比上年增加了51萬人。與考生激增趨勢相似,2020年高校畢業生預計比上年增加40多萬人,達到874萬人。
 
  不管是考研還是找工作,人數水漲船高,難度只增不減。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當口,消息傳來——碩士擴招。
 
  “今年考上概率肯定變大了。”正等待廈門大學復試的劉達慶盤算著,“原本徘徊在復試線邊緣上的人極有可能被淘汰,這下可能被拉回來”。
 
  根據中國教育線上發佈的《2020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測算,2019年,考研錄取人數約為80.5萬人。按照計劃擴招18.9萬人計算,擴招比例約為23.5%。
 
  擴招比例超過20%,是一個什麼水準?
 
  進入新世紀,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屢創新高,研究生錄取人數也不斷增長。記者梳理髮現,擴招是趨勢,但是往年通常控制在5%以內,很少突破10%。碩士擴招超過20%的年份,有但是很少。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測算,在2005年、2009年及2017年碩士擴招出現小高峰,分別比上一年增長13.57%、16.13%、22.45%。
 
  碩士招生規模年年增長。即便是這樣,在一些人看來,我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規模仍有可擴大的空間。他們給出的理由是,2018年中國每千人註冊研究生數為1.96人。而自2010年以來,美國、英國、法國一直保持近9人的水準。而這一數據一直被看作衡量研究生教育發展水準的重要指標。
 
  毋庸置疑,研究生擴招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發揮調節就業的功用,“但理論上説,學生接受研究生教育是一個知識、能力、素養全方位提高的質變過程,而不是簡單地把大學畢業生儲存在研究生教育的‘蓄水池’裏,等到兩三年後再重新釋放到就業市場。”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教授趙世奎認為。
 
  “碩士擴招的根本動力,一定源於經濟社會發展水準提升對高層次人才需求的增長,突發的疫情只是把擴招的政策窗口開得更大些,或者説加速了該進程。”趙世奎説。
 
  擴招學校、專業分配原則:分校確定,精準投放
 
  因為初試分數“不上不下”,劉達慶希望自己能夠“被擴招進去”。他和所有考生一樣,“特別關心”新增招生名額的分配問題。哪些學校、專業會擴招?擴招比例會一樣多嗎?
 
  一些高校官網資訊透露端倪:南京郵電大學表示“適當增加”,廣西大學回應“有較大幅度增加”,而上海市屬高校碩士招生計劃“總量增加15%”。
 
  教育部給出答案:分校確定招生方案。計劃增量將重點投向臨床醫學、人工智慧等專業,而且以專業學位培養為主,以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專業學位為主。
 
  “這是一種精準投放。”東北師範大學教授秦玉友表示,“擴招的重點投向,反映了當前國家在醫藥衛生領域、科技發展領域方面的人才需求導向。這與此次抗擊疫情有一定相關性。”
 
  “我國高校體量大、專業齊全,但我想不是所有專業、所有學校都會獲得數量均等的擴招名額。” 秦玉友提醒記者,在這一輪擴招中,各地高校需要制定不同擴招計劃,以便新增招生名額合理地分配到相應高校和專業。
 
  在擴招的專業類型上,專業碩士則獲得更多關注。
 
  秦玉友分析:“專業學位碩士強調操作能力培養,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專碩招生規模的增長,順應我國經濟發展對應用型人才日益增長的需求,也符合當前我國對研究生培養結構佈局。”
 
  2009年,專業碩士招生佔比僅15.9%,其後在2017年首次超過學碩招生人數,到2018年專業碩士招生人數佔比近58%。《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到2020年,我國“專業學位碩士招生佔比達到60%左右”。
 
  不過,秦玉友提醒,“專業學位作為擴招重點,對專業實踐基地、校外導師的數量和品質都要求頗高”。
 
  擴招挑戰高校承載力:須統籌規劃,有備而招
 
  學生大幅增加,教師和其他配套教學資源夠不夠?這是擴招首先要回答的問題。
 
  當前,全國有近44萬研究生導師,按照2018年的招生規模計算,全國平均一個導師招收1.77個碩士。若擴招18.9萬人,師生比可能達到1:2.21。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傳毅告訴記者,“通常來説,每屆指導2個碩士,教師的指導品質是有保障的”。
 
  在2016年教育部公佈的分省別導師數據中,中西部地區導師每年招收碩士平均人數大多不足2人。河南為1.17人、廣西為1.43人、雲南為1.32人、寧夏為1.24人。“從導師總數上看,這些地區還有接納更多學生的能力空間。”王傳毅介紹,2017年新增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887個,也分配到了大量中西部地區高校。
 
  擴招將向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高校傾斜,向臨床醫學、公共衛生、人工智慧等專業傾斜。但是,有專家稱,此次重點擴招專業涵蓋部分新興專業,一些專業剛發展起來,教師的前期儲備會存在困難。
 
  王傳毅對此表示認同:“導師是否充裕,還得分高校和具體專業來看。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存在著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一些學位授權點人滿為患,也有導師年均招生不足一人。”
 
  此外有研究表明:近些年,高校師資的承載能力相對高於經費投入與基礎設施的承載力。換句話説,擴招對高校的硬體也是不小的挑戰。南京大學教授汪霞認為,當前許多高校之間硬體基礎設施發展水準也不均衡。她建議,為了擴招高質高效,實驗室數量、宿舍條件、圖書館容量的問題到需要提前關注,“在擴招前就做好優質教育資源共用的規劃,做到‘有備而招’”。
 
  避免擴招“文憑貶值”:嚴控培養品質
 
  《2020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顯示,考生選擇考研的主要動機之一是提高就業和從業的核心競爭力。將近六成的考生認為,研究生學歷將對就業有很大幫助。該《報告》勾畫出大部分考生的心理:拿到研究生文憑,為在就業市場中“脫穎而出”。
 
  “在大規模擴招的背景下,可能會有不少在知識儲備和對學術研究認識等方面準備不足的學生,成為研究生。”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包水梅坦言,他們確實需要在理論方法以及學術能力等方面進行規範化訓練。“把他們招進來,僅僅只是個開始。”
 
  培養數量上去了,品質會不會受影響?類似疑問與我國高等教育規模擴張如影隨形。不出意料,這次碩士擴招再次引來對“文憑是否因此貶值”的討論。
 
  “擴招即會造成文憑貶值本身是個假命題。”在包水梅看來,畢業生就業是一個涉及面極廣的複雜問題,與社會需求、研究生教育品質和個人發展潛力等都有關係。
 
  “研究生規模擴大並不必然導致文憑貶值,研究生文憑的含金量與培養品質把控是否嚴格直接相關。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社會評價人才不能只看文憑,必須從人才本身的能力和素質出發。”包水梅説,當然在研究生培養上,學校要建立健全導師制,引導導師投入精力指導學生,嚴格的過程性評價也要跟上。
 
  “不斷增長的高品質人才有利於我國釋放出更大的人才紅利。在擴招背景下,碩士培養品質應該成為教育部門關注的重中之重。”秦玉友説。(陳鵬)
 

∥ 專題活動

微信掃碼
網頁右上角按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