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陽春白雪”到“下裏巴人”:文藝抗“疫”增強心理“免疫力”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2020-02-17 10:13:44 編輯:陳姝悅
新冠肺炎疫情下,文藝作品紛紛上場“應援”,幫助社會釋放焦慮,助推“情緒拐點”到來。
“千年古縣”河北武強地處燕趙腹地,是中國著名的“年畫之鄉”。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當地“非遺”傳承人積極行動,先後推出《武漢加油》《金雞一唱百毒滅》等年畫作品,被網友稱讚“幅幅有溫度、件件聚人心”。
“推翻僵化觀念的作品,既‘入腦’又‘入心’。”有網民感言道,抗疫主題的年畫作品不僅釋放了人們最樸素的情感,提高了民眾心理“免疫力”,也激發了社會重拾抗疫信心。
無論是傳統民俗,還是現代元素,疫情當下,大批“自我賦權”的文藝作品紛紛涌現。心理諮詢師徐天認為,其背後反映的是民眾集體趨向理性,主動紓解情緒之困的積極探索,大量“易觸動、有共鳴”作品的出現,是“釋壓剛需”的自我革新。
自武漢“封城”以來,作家方方一直記錄所見所聞;武漢市文聯主席池莉發表文章《隔離時期的愛與情》,引發大批讀者共鳴;作家莫言創作了對聯和詩詞書法作品,積極參與抗“疫”。
就“勢”論事的公共議題下,藝術的專業壁壘被進一步打破。短視頻平臺上,大批網友參與錄製手勢舞蹈,助力抗疫;中國多地農村自發創作的防控疫情“三句半”,在網路上被熱議轉發。
在國外,日本柏市少男少女合唱團隊員演唱了由日本作曲家、鋼琴家上野涼香譜曲的《與子同裳歌》;英國北愛爾蘭奧斯特大學孔子學院下設米爾本小學孔子課堂合唱團用中文合唱《讓世界充滿愛》;印度籍女歌手Deborah改編歌曲《Imagine》支援抗“疫”。
伴隨文藝作品頻頻涌現,關於“文藝抗疫”利弊之爭層出不窮。此前由“風月同天”“武漢加油”之爭引發的“文藝原罪”“文藝無用”等論點,一度引起網友大規模討論。
文學評論者夢歌認為,藝術的歸宿是無形的歷史印記,不應因其被青睞還是蒙塵而鬆動。在探討優劣之時,更應主動跳出“表像化”的窠臼,讓植入時代特徵的文藝作品釋放最大善意。不論是“陽春白雪”,還是“下裏巴人”,正如荷蘭畫家梵谷所説:“沒有什麼是不朽的,包括藝術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藝術所傳遞的對人和世界的理解。” (魯達 郝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