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 > 留學移民 > 正文


海歸醫護人員戰“疫”:那麼多病人在等著,這是救命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時間:2020-03-11 10:01:43    編輯:陳姝悅


  她們,戰“疫”一線呈芳華
 
  職責面前,不分性別。
 
  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女性醫護人員用看似柔軟的肩膀,穩穩地扛起了生命的重量。剪掉心愛的長髮、臉上被防護面具勒出深痕,她們用內心的堅韌與強大守護著這個春天的希望。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3位在疫情防控中貢獻出巾幗力量的海歸。夜深了,城市沉睡,而醫院裏仍亮著的一盞盞燈,見證著她們最美的芳華。
 
  “我這不就是換了個地方上班嗎?”
 
  1月22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麻醉科主任醫師徐卉與自己另外24名同事一起報名,支援抗“疫”一線。
 
  在同濟醫學院獲得碩士學位後,徐卉在2003年前往德國攻讀博士學位,又在德國進行了1年的博士後研究,2007年回到同濟醫院工作。
 
  “我這不就是換了個地方上班嗎?都是治病救人,沒啥可擔心的。”進入光谷院區發熱門診工作前,徐卉寬慰心中多少有些惴惴不安的家人道。
 
  1月底,院區收治了一位雙肺已近全白的重症病人。病情緊急,門診治療3天后,徐卉終於為這位病人在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找到了床位。病人妻子的激動難以言表,甚至想要下跪致謝。
 
  “急忙扶起她的那一刻,我一輩子忘不了。我説,‘不用感謝,這是醫生的使命’。”為守護生命的尊嚴而來,徐卉跟同事們灑過汗、流過淚,卻不曾有一絲畏懼。
 
  夢到被怪獸追逐、撕咬……剛入發熱門診工作時,每天面對大量的病人,除了身體上的疲憊,徐卉與同事還要承擔巨大的心理壓力。這讓她難以入睡,甚至噩夢不斷。
 
  “第二天一睜眼,我會對自己説,‘又是新的一天’。得逼自己釋壓、努力調整好心態。我們每天都要用最好的狀態面對病人,這很重要,但要做到也不容易。”
 
  床位緊張時病人不理解,情急之下會指責醫護人員;長時間身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又會出現除發熱之外近乎所有新冠肺炎症狀……付出許多卻換不來體諒的精神沮喪、高負荷高強度工作所帶來的身體不適,作為支援團隊25人中年紀最長者,徐卉還要幫助其他年輕醫生緩解心理、生理雙重壓力下導致的焦慮情緒。“我是麻醉科醫生,科室負責全院的危急病人搶救,因此我經歷過的病人應急事件更多、面對壓力時這些經驗也能幫上忙。”
 
  讓人欣慰的是,一起“出征”的25人,無一人感染新冠肺炎,也無一人在壓力面前退縮。此時,大家已第二輪上崗,又站到了抗擊疫情的第一線。
 
  第一輪工作結束,在經過14天的隔離後,徐卉有了5天空閒——回家,與親人團聚。
 
  “我進門的時候,兒子見到我高興得跳了起來。”她説,語氣裏滿是甜蜜。
 
  “媽媽,你一回來,我的作業可能就會變多了。”望著兒子欣喜又委屈的表情,徐卉一把將他摟在了懷裏。
 
  “那麼多病人在等著,這是救命!”
 
  抗擊疫情最忙的時候,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乳甲外科副主任醫師、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東西湖醫院副院長周靜一天要接100多個電話,從早上5點多接到第二天淩晨。手機很快就沒電了,必須趕緊充上,可是充電速度趕不上使用速度,再隔幾小時,連著手機一整天的充電寶也“放挺”了。
 
  她的一天,要協調床位、前往重症監護室及隔離病房查房、處理院內各種大大小小的突發事件。在武漢國家網路安全中心被作為臨時隔離點徵用之後,周靜帶領黨員突擊隊還承擔了接管網安中心的任務。
 
  “行動起來比説什麼都強!”德國海德堡大學讀博期間,老師就有意識地將周靜作為一線ICU醫生來培養,這讓她在管理重症病人方面積累了經驗。“面對新冠肺炎重症病人,確實有更大的感染風險,但我衝到最前面是責無旁貸的事。”
 
  1個多月以來,周靜常常急得半夜睡不著覺——她著急的是床位。
 
  大年三十開始設立隔離病區,周靜咬著牙籤下了“軍令狀”——每天開1個病區、每個病區27個床位,連著開10天!醫護人員從哪調配、儀器設備去哪落實、人員培訓分秒必爭、安排重症病人入院刻不容緩……這些都需要她統籌考慮。一個病區開完,沒有喘息時間,第二個立馬跟上!
 
  “下一個病區開不出來怎麼辦?”
 
  “必須開,這種‘開不出來’的假設不存在!那麼多病人在等著,這是救命!”那時,她每天在心裏給自己打氣——一口氣也不能泄,得拼盡全力。
 
  學醫至今20多年,這是她神經最緊繃的1個多月。
 
  病區開到第10天,平常並不會直接與臨床病人接觸的手術室護士,在經過緊急培訓後也毫不猶豫地頂了上去。臨危受命、十萬火急,周靜終於做到了所承諾過的:每天開一個病區、連開10天、一天不停!
 
  想當初,就是靠著這股“咬牙”的勁兒,她放棄了英國的高薪職位回到國內。“國外的生活我可以一眼望到頭,當時國內外治療乳腺癌的水準還有明顯差距,我年輕,就是想回來多做點事。”
 
  “與城市相比,縣級醫院的情況又怎樣?”2017年,在報名參加“博士團下鄉”後,周靜在湖北荊門京山縣人民醫院工作了1年,縣級醫院診療手段相差更遠的現實深深刺痛了她。“我意識到自己可以做更多事情:可以幫助縣級醫院改善條件、可以帶領當地一批醫護人員成長。如果引導他們掌握最新的診療規範,就能在基層幫助更多的患者。”
 
  而如今,這個一直想“多做點事”的“戰士”,為了非新冠肺炎患者的醫療救治工作,又沒日沒夜地忙起來了。
 
  “千萬別走,會有傳染風險!”
 
  與徐卉同屬麻醉科的副主任醫師許愛軍,在報名支援一線後上的第一個夜班就被院區記憶體在的一處感染隱患驚出了一身冷汗。
 
  隔離病房在當天晚上剛剛改造完成,立刻收治了大量病人。第二天一早許愛軍發現,還沒來得及接受隔離病房強化培訓的保潔阿姨,在清掃完隔離區之後徑直就要前往普通病區打掃。
 
  “大姐您站那兒別動!千萬別走,會有傳染風險!”這一嗓子喊出去,聲音大得也嚇了許愛軍自己一跳。
 
  許愛軍是中國農工黨黨員,在確認保潔阿姨已被送回住處自我隔離之後,她立馬奔回家,顧不得夜班疲憊,當天上午就將新建隔離區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及解決方案寫成建議,火速遞交給農工黨中央的同事。
 
  當日,醫院在第一時間就對所有保潔工作人員進行了緊急抗“疫”強化培訓,杜絕安全隱患。第二天,許愛軍的建議被農工黨中央正式採用。
 
  2010年,許愛軍曾前往美國弗吉尼亞聯邦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2015年,她在美國費城兒童醫院麻醉科做過訪問學者。
 
  報名支援一線後,許愛軍需要協助國家醫療隊診治重症肺炎病人,幫助國家醫療隊熟悉醫囑書寫系統、溝通病人病情、及時協調不同科室。她的工作零散而繁雜,考驗的是細心與耐心。
 
  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她還兼職做起了記錄抗“疫”一線的院區“記者”。《且看同濟“遊俠”的戰果——新冠重症氣管插管近200例》《同濟麻醉在一線,博導衝鋒在火線》……這些文章在同濟醫院內部傳播甚廣,許多參與新冠肺炎救治的醫生讀來深有感觸。自己同事所帶來的一線紀實,讓不少醫生感到親切、深受鼓舞。
 
  後方供應跟得上,前線“戰士”才不慌。讓她驚喜的是,前不久在下班後住宿的隔離酒店,許愛軍與同事收到了麻醉科副主任萬里跑遍3個院區送來的生活補給品——瞧瞧,果汁、餅乾、牙膏、洗衣液……甚至還有拖鞋、指甲刀、手機充電線……
 
  後備箱塞得滿滿噹噹,卸空了再去超市裝一車,接著送!“吃喝用的一應俱全,是真真切切地暖熱了大家的心。”許愛軍説。(孫亞慧)

∥ 專題活動

微信掃碼
網頁右上角按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