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很多合作社在發展農業過程中都會遇到不少困難,如:高成本、低利潤,缺資金、缺人才、缺技術,土地流轉難等。蓬溪縣任隆鎮依姑村綠全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春紅自主研發智慧碾米機,把大米賣出了新花樣,以此打破了糧食種植效益低的瓶頸問題,構建起産業脫貧新格局:
——實現貧困戶和貧困村長期穩定增收;
——使村民的農副産品從農村直接走進小區;
——讓貧困村村民變被動等分紅為主動種糧當老闆。
劉春紅
變百畝荒地為致富良田 每年帶動1000余名貧困戶增收
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大批轉移,依姑村大量農田無人耕種成荒地。在外務工長達10年之久的劉春紅,每年回家見到成片良田被撂荒都感慨萬千,2014年,他下定決心在家門口創業,從地裏挖黃金,帶領村民奔向致富的光明大道。
2015年,他在依姑村流轉300畝撂荒地和100多畝熟地,種下了第一批糧食作物水稻。這一批水稻收穫的48噸稻穀以當時1.35元/斤的市場價賣了11萬塊錢,除去農機費用,種植水稻有錢可賺讓劉春紅在全程農業機械化過程中嘗到了甜頭。2016年,他又流轉了隔壁遠景村220畝農田,這一年流轉的590畝地共收入27萬元。2017年又整理了依姑村6社、4社、3社、2社荒地做代耕,共開荒了245畝地輪種小麥和黃豆。
兩年多時間,村裏大片荒地成了致富糧田。劉春紅的返鄉創業,不僅讓依姑村、遠景村本撂荒已久的百餘畝農田重現生機,也讓兩村村民看見了增收致富的希望,除去每畝地350塊錢的土地流轉金,村民還可到合作社打零工。平時有機械去不到的田邊需要人工整理、收割穀子要請人封裝、拋灑秧苗要人工管理……劉春紅都會優先考慮本村村民,保證務工人員每天100塊錢的收入。單是提供就業,合作社每年都能帶動1000余名貧困戶增收上千元。
引進加工生産線 壯大貧困村集體經濟
2017年,一味擴大種植規模,開荒輪種小麥和大豆絕收導致了合作社資金短缺。“如果不提高農産品的附加值,再好的政策、再多的補貼也不能帶領合作社走出困境。這兩年,我們沒有成為贏家,合作社裏的社員有些動搖了。”不甘心的劉春紅又開始思考計算,“糧食價格不理想,即使解決了種植技術也不能大幅提高營收。”
於是他跟合作社的骨幹成員踏上了考察取經之路,先後拜訪了一些優秀合作社、參加了省市現代農業發展的相關培訓後,劉春紅帶頭決定:綠全種植要生存,必須要做進一步的深加工,做自己的品牌。
2017年9月,合作社與貧困村高岩村合資購置大米加工生産線和掛麵加工生産線,同時向國家商標局申請了品牌“綠全綠”。滿懷感恩之心,合作社每年不論盈虧都會給高岩村村委會3.3萬元的入股分紅。政府和合作社“惺惺相惜”、共同發展,高額農機費用解決了,貧困村的集體收入也有了保障。
加工生産線的引進讓劉春紅對合作社的發展有了清晰的定位:因為綠色、所以安全,只做綠色優質的農産品,直接對接城市裏面的商超。緊接著便在遂寧市河東新區開設了第一家農産品直銷超市,貧困村遠景村將幫扶單位提供的門店租給合作社,租金作為村集體收入。第一家農産品直銷超市的開設不僅讓村民的農産品直接走進了城市,還壯大了高岩村的集體經濟,社員們也信心倍增。
開創賣米新模式 激發村民主動脫貧積極性
目前超市每個月光土雞蛋一類都能賣七八千塊錢,合作社基本穩定下來後,劉春紅思考出一條更好的發展道路:把更綠色、更新鮮的農産品及時地送到消費者餐桌上。
2018年,劉春紅第一次認識了碾米機,了解到市場上的碾米機加工四川的大米會有雜物和碎米。通過拜訪、學習、取經並結合在福建務工時自學的電機知識,劉春紅對普通碾米機進行改裝升級,將一整條大米加工生産線融入到一台機子,自主研發出現碾現售的共用智慧碾米機。
2019年5月,智慧碾米機樣機在綠全種植廠房內組裝完成,劉春紅向國家專利局申請到了專利。“目前已在樂山投放4台試運作,試行至今每台每天都有至少100斤的銷量。智慧碾米機讓業主24小時都能在小區買到現碾的大米,通過掃碼即可設置購買數量。”劉春紅説,“智慧碾米機加工出來的大米因為更綠色、更新,銷售價格比普通大米高出一半。今年9月份前預計在遂寧投放5台。”
智慧碾米機縮短了農産品到餐桌的距離,也大大提高了農産品的附加值。為了進一步提高效益、調動村民搞農業的積極性,劉春紅提出一套幫助村民賣米的新模式,即:村民收穫水稻後,需要用智慧碾米機賣米的那個月,向合作社繳納1500元的服務費和2000元的智慧碾米機租金便可將收穫的稻穀直接運往各小區,其中服務費用於運輸和存儲穀物管理費用,當月賣米數量不限,凡是經過智慧碾米機的貨款,都直接打入村民的賬戶。
合作社承諾在該模式下每畝地可增收30%,增收30%可不是空口大話,而是由試運作期間的真實數據計算得來。看到劉春紅通過新模式有了切實可見的收入,依姑村曾建文、龍剛等四人將自己原本只有四五畝地的種植面積擴到了六七十畝,群利鎮、文井鎮、安居區、綿陽等地也有不少村民主動參與進來。
“劉春紅把已經開荒出來的大部分農田轉給有需要的村民,村民種植水稻整個過程都是由合作社機器操作,種子由合作社免費提供,雖然種植面積擴大了,但從水稻播種到收割整個過程,我們費的心和花的成本都少了,賣出去的價格還更高了。”依姑村村民曾建文説。
龍剛給自己算了筆賬:“按照傳統模式,一年辛辛苦苦種5畝地,經營得好的情況下畝産1000斤,5000斤稻穀按照市場價賣出去一年收入不到1萬塊錢;按照劉春紅的模式,5000斤水稻加工成大米以兩倍價格賣出去,就是兩萬多塊錢,而且在他合作社的機械幫助下,我們擴大規模,收入會成倍增長。”今年,龍剛便流轉了50余畝地種植水稻,準備收割後用劉春紅的模式銷售。
智慧碾米機與電商平臺有機結合 拓寬村民致富門路
智慧碾米機不單單是一個共用的無人值守智慧碾米機,劉春紅還給它賦予了更多的功能,讓其帶動更多的綠色農産品走進小區。據劉春紅介紹,碾米機正面加裝了顯示屏,顯示屏可播放已錄製好的視頻,也可同步播放種養殖戶的實時監控,還可以直接掃碼通過線上網店下單。
通過智慧碾米機這個平臺,更多城市居民了解了農産品生産過程,讓那些渴望吃到新鮮綠色農産品的消費者有了值得信賴的途徑。等待碾米的幾分鐘時間,足以讓“綠全綠”品牌走進消費者的視線,對貨源的嚴格把控也讓“綠全綠”的農副産品走進了消費者心裏。
劉春紅用實踐證明:帶動村民給村民自己打工,循序漸進引導他們擴大種植面積,充分調動他們主動參與規模化、現代化種植的積極性是脫貧攻堅乃至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合作社做好標準化生産,搞好品牌化經營,通過提高産品品質和創新銷售方式來提高農産品的市場競爭力,他們在荒蕪的農田上走出了一條條致富之路,不僅僅帶動幾個貧困戶、貧困村的發展,也為全市乃至全省的減貧開闢了新天地。
走進現在的遠景村和依姑村,映入眼簾的就是方圓幾裏無荒地、處處都是致富田的景象。(衡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