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五年來,涪城區凝心聚力盡銳出戰,以黨建引領、目標導向、後續銜接為行動路徑,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
全區1196戶2905名貧困人口于2018年全部退出貧困序列,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1.47%降為0;全區每人平均純收入從2014年識別時的2630元提升到2020年的11688元,提升幅度達444.4%;建立7個扶貧産業基地,培育示範戶350戶,培育運作機制健全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21個,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持續穩定脫貧;累計投入資金528.3萬元,鑒定住房3454套,改造危房295戶,“三改兩建”2000戶,所有貧困群眾均居住在A/B級房內;
貧困戶喜獲分紅
黨建引領 扛起最大政治責任
“感謝黨的好政策,正想著買點雞苗養,就直接給我送來了,這下子幹勁更足了!”日前,在楊家鎮斑竹村村委會裏,涪城區農業農村局聯繫幫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李大爺興高采烈地領取到了雞苗。
李大爺幸福笑容的背後,是涪城區始終堅持黨建引領促脫貧,不斷提高貧困群眾生活水準的生動體現。近年來,涪城區始終堅持抓黨建引領,激活每一個黨員“細胞”,推動脫貧攻堅馬力全開,推動貧困群眾經濟收入成倍增長,為堅決按時高品質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實組織保障。
涪城區強化組織保障,建立起上下貫通、層層負責的領導機制。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區脫貧攻堅領導小組“雙組長”,鎮(街道)以及村級層面同步設置相應機構,形成“一把手”靠前指揮、“一盤棋”統籌推進的領導機制。
責任到人,措施到戶。在脫貧工作中,涪城區還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幫扶體系。以釘釘子的韌勁,推動幫扶幹部責任與群眾利益深度聯結。
“我們每個月都要到幫扶聯繫的新皂金峰社區的八廟子村和穿山洞村,了解貧困戶的生産生活情況,看看他們有什麼需求,還送一些生活必需品。”涪城區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4月春耕時節,為兩個村的貧困戶送去了化肥,每年都還會通過以購助扶的方式,幫助他們拓寬銷售渠道,為扶貧增添新助力。”
涪城區將“問題整改”與“幹部作風”緊密聯結,對“兩不愁三保障”大排查、“掛牌督戰”督查發現的問題,採取實地督導、專項巡察、隨機暗訪等方式常態化“回頭看”“回頭查”。對落實不到位、整改不徹底、群眾不滿意的問題逐級倒查,從源頭上轉變幹部方法不精、措施不準、工作不實的作風,增強幫扶幹部履職能力,確保所有問題整改到位、清零銷號。
涪城區還制定年度脫貧攻堅考核辦法,推行日常工作通報+亮燈警告制,將脫貧攻堅考核結果與年度綜合績效評價、與部門和個人評先評優、與下年度資金項目安排掛鉤,構建起權責清晰、獎懲分明,可量化、能逗硬的考核評價體系。
規模種植蔬菜大棚
目標導向 全面完成底線任務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涪城區已累計統籌整合各類財政資金3032.35萬元,實施農業産業、商務旅遊、通信網路、水利建設、文化惠民、新村建設等21個扶貧專項228個項目,紮實做好貧困人口脫貧和後續鞏固提升工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走進豐谷鎮團結村趙家脊的麥冬種植基,300余畝綠油油的麥冬,猶如一張綠色的大地毯。“我今年麥冬收入達到了6000元。”團結村趙家脊建檔立卡貧困戶趙邦俊正在給麥冬澆水。看著長勢喜人的麥冬,趙邦俊眼裏全是希望。
2015年,豐谷鎮黨委政府致力於因地制宜、優化産業結構,引導110余戶村民將原來種植折耳根的300余畝沙土地改種麥冬,實現全村村民的家庭收入不斷增加,生活環境顯著改善。
“我以前就是種折耳根、花生玉米,一年就只有兩三千塊錢。現在改種成麥冬,經濟收入比原來翻了至少一番。”趙邦俊説。
趙邦俊的成功脫貧是涪城區大力發展産業,鞏固脫貧成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涪城區結合各鎮村實際,大力實施“一村一品”特色農業模式,開展蠶桑、花椒、蔬菜、蘆筍等産業培訓,免費提供技術和種苗,銜接好“供、産、銷”等現實問題,消除村民的後顧之憂,讓他們大膽經營、放心實踐,逐步帶領貧困戶走上産業興農,産業興村的增收脫貧之路。
截至目前,涪城區已建成糧油綠色高質高效示範基地0.45萬畝、新建高標準農田1.24萬畝、新增農機動力0.2萬千瓦、新建提灌站3座、新(改擴)建畜禽標準化養殖場2個、新建或改造現代經作基地1.1萬畝。
扶貧扶本領。為激活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變“輸血”為“造血”,涪城區通過組織培訓機構、教學資源進農村、進貧困戶家中,開展電焊、美容、廚師等短期適用技術培訓,送技能、送補貼、送崗位、送服務、送政策,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升就業本領,實現轉移就業。
據了解,幾年來,涪城區累計開展各類招聘會68場,提供崗位16萬餘個,轉移就業貧困人員1222人。與此同時,涪城區還鼓勵企業投資項目吸納當地貧困戶就業,並給予企業相應資金、補貼扶持,調動企業吸納就業的積極性。截至目前,涪城區對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的經營主體發放獎補資金6萬元,帶動貧困勞動力28人實現就業(含靈活就業),累計落實經營主體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獎補3.1萬元。
在扶貧工作中,涪城區還堅持“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可持續”。幾年來,涪城區已累計為21760人次建檔立卡貧困對象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71.72萬元,為7359人次建檔立卡戶發放困難殘疾人補貼65.79萬元,為6380人次重度殘疾建檔立卡戶發放資金38.33萬元,為134人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殘疾人扶貧對象補貼10.83萬元,為14486人次代繳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代繳資金144.57萬元,完成率100%。同時,涪城區還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脫貧攻堅的頭等大事,將建檔立卡貧困群眾的安全住房、基本醫療保障和義務教育問題作為底線任務,持續鞏固民生領域公共服務能力。
後續銜接 全力保障穩定持續
“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為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涪城區探索建立社會扶貧聯席機制,制定《涪城區關於深入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的實施意見(試行)》,並專項研究對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創業的扶持政策。
涪城區引導76家社會團體、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成“涪城區扶貧促進會”,不斷培育壯大社會扶貧多元化主體。
推行“網際網路+社會扶貧”模式。“我們創新建立了‘中國社會扶貧網’,目前,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戶100%註冊,發佈需求資訊857條,對接成功709條。”涪城區扶貧開發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推動脫貧攻堅工作深入開展過程中,涪城區還積極倡導“以購代捐”“以購助扶”的幫扶模式,倡導每個鎮每個月開展1場集中的以購助扶活動。
“大爺,這是200斤大米和4隻雞的錢,你收好。”近日,在吳家鎮五龍村村委會院子裏,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土雞、土鴨、花生、紅薯……各式各樣的特色農産品擺放在村委會院子裏,儼然就是個小型農貿市場。幫扶幹部把購買的貧困群眾的農副産品正一一搬上車,拿著錢的村民也是個個笑逐顏開。
“以前自己拿到城裏去賣不僅賣不起價,還要走很遠的路。”村民劉大爺説,“現在好了,政府搞的這個‘以購助扶’活動,幹部到家門口收購,價格還比市場上高,真的是實實在在幫助我們呀!”
據了解,目前涪城區動員社會組織建立的“農夫集市”,已為貧困戶銷售種養殖産品100余萬元。全區2000余名幫扶幹部通過常態化購買聯繫戶大米、土雞、蜂蜜等農副産品,共計購買貧困群眾農副産品518萬元。不僅幫助貧困戶解決了農産品銷路難問題,也增加了貧困戶收入和幸福感。
開展以購代扶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自脫貧工作開展以來,涪城區堅持“智志雙扶”,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起擺脫困境的鬥志和勇氣,充分調動貧困群眾參與脫貧攻堅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的內生發展動力。
在扶智方面,涪城區抽調各類農業專業人才71人,組成21個農技巡迴服務小組,精心制定主導産業發展計劃,開展産業技術指導服務,解決農業技術難題。並依託農業技術實訓基地,廣泛組織貧困戶開展種養殖技能培訓,堅持授之以“漁”。截至目前,已累計開展脫貧攻堅集中培訓48次,培訓建檔立卡貧困戶2150人次。
為引導貧困群眾擯棄“等靠要”思想,涪城區依託“道德講堂”、農民夜校等載體,開展感恩、自強、自立教育,築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激發內生動力。並探索開展對貧困戶積分考核,倡導勤勞致富、感恩奮進的價值取向,將“慰問品”變“獎勵品”“捐助金”變“鼓勵金”,引導群眾自力更生。廣泛開展文明村鎮、脫貧達人創建和道德模範、文明家庭、身邊好人等評選表彰活動,每年選樹先進典型,用身邊人身邊事示範帶動貧困群眾。(楊海燕 鬍子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