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破霧開工到5線同開 成都軌道建設15年記

來源:成都日報 時間:2020-12-10 10:25:33編輯:陳姝悅
2005年,成都軌道建設元年。12月28日,大霧。1號線一期工程破霧開工。至此,成都拉開地鐵建設大幕。

從攻克世界性難題,再到建設強度屢創全國第一,到2020年創紀錄開通5線7項目,成都軌道建設以面對挑戰時運籌帷幄的勇氣與定力,面對壓力時科學施策的智慧與銳氣,踐行國企使命、肩負責任擔當,始終以“排頭兵”之姿,在城市發展的進程中書寫下璀璨華章。

硬核 攻克世界性難題屢創行業紀錄

如今,隨著地鐵線路的不斷延伸,成都市民的出行越來越便利。但很多人不知道,地鐵1號線開建之初,便遭遇世界性難題——“這種地層富含水、易漏水,塌陷危險系數高;卵石硬度高,盾構機刀片極易損耗。”這是當時專家給成都地質特徵開出的“診斷書”;而在當時,世界上還沒有成功破解該難題的先例,這等於給成都下了“不適合建地鐵”的“判決書”。困難阻擋不了成都軌道人!2005年,成都地鐵1號線的世界性地質難題被攻克,“利器”就是盾構法。這一當時世界領先的隧道施工工法在成都的成功應用,破除了“成都地質結構修不了地鐵”的“預言”。

通過不斷研究,經過一次次科學試驗,成都軌道不僅為盾構機量身打造出了專門“對付”大粒徑卵石的“牙齒”,更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法,實現了成都軌道隧道的安全與高速掘進。而成都軌道也因此開創了富水砂卵石地層條件下大規模盾構法施工的世界先例。

成都軌道建設過程中的硬核之舉遠不止此。不斷以科技力量“武裝”自己,以“智慧建設”推進工程——這就是成都軌道。

黑暗的隧道中,“打洞高手”盾構機靠著精準的坐標體系,在電腦的指揮下,無懼黑暗,一往無前。地面上,項目部的大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一舉一動。而在距離現場十幾公里甚至更遠的成都軌道集團的監控室,全市運轉的盾構機都被監控系統鎖定,一整面墻的高清監控畫面,可隨時切換到任何一台盾構機。大國重器,科技的介入,讓地鐵隧道的開挖與成型,實現了機械化與自動化。

施工現場,進入工地必須完成人臉識別;而人臉識別加上安全帽上的電子晶片合二為一雙重驗證通過之後,才能通過門禁走進工地施工區;用手機打開工作平臺,項目關鍵資訊一目了然,包括揚塵噪音監控、視頻監控、安全隱患提示……“在建設過程中,隨著工程資訊化管理技術的發展,以及大數據、智慧化、BIM、物聯網等整合應用與施工現場深度融合,為工地‘智慧化管理’提供了基礎。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打造的智慧工地,起到了推動建築工地施工項目實現精細化、資訊化、標準化管理的作用,實現了綠色建造和生態建造。”成都軌道集團副董事長、成都軌道建設管理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朱俊平表示。

2017年,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打造綠色交通體系”的目標,大力推進軌道交通加速成網。成都軌道建設安上“加速器”,建設速度不斷刷新——2017年,建設里程達到446.3公里;2018年,建設里程375.3公里;2019年,建設里程433.6公里;2020年,達到了430公里(含資陽線38.7公里)。

2020年上半年,面對疫情壓力與建設壓力的雙重疊加,成都軌道建設依然取得“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佳績。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全市382個地鐵工點僅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就實現了全部復工。“硬核”的成都軌道也因此在短時間裏三上央視,其中還包括新聞聯播。

假如説“成都速度”是成都軌道建設的A面,那麼高品質、高標準就是它的B面。15年間,成都軌道不僅破解世界性建設難題,而且還屢獲殊榮。目前已運營的線路共計16個項目,均以最高標準通過初期運營前安全評估,並在開通前的全國專家評審會上獲得了最高級別的評價。15年間,成都軌道推動出臺了15項技術規範,制定了20余項工藝技術標準;榮獲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中國建築工程裝飾獎、中國安裝工程優質獎、四川省“李冰獎”、四川省優秀安裝品質獎等數十項行業大獎,近40個項目被評為省、市優質示範工程。

溫情 詮釋民生情懷塑造“口碑地鐵”

正如成都軌道在建設中有AB面,在群眾的心目中,成都軌道硬核同時也充滿溫情。在多年的建設過程中,成都多次上演地鐵版“鐵漢柔情”——

接到開學通知時,距離高三開學僅有一週時間,校門口急需設置一個臨時通道。怎麼辦?這是今年3月,成都玉林中學遇到的難題。

他們找到了已經打了4年交道的“好鄰居”——8號線地鐵建設者。接到“求助”後,建設者毫不猶豫,迅速展開行動,僅用了3天,就保質保量地義務完成了“任務”。

4月1日開學這天,校門處的綠色防護棚、100多米防護欄為師生建起了一條熱成像測溫通道,成為了學校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關口”,也為高三學子的高考衝刺之路增加了一層保護。

玉林中學在給成都軌道集團的感謝信中這樣寫道:大疫見真情,歲寒暖人心……貴公司伸出大愛之手,凸顯企業擔當,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支援學校疫情防控和複學準備工作,派出技術人員,提供設備,繪製全校學生的行進路線一直到深夜……烈火見真金,患難見真情,你們心繫學校、心繫社會,彰顯了社會擔當和守望相助的民族精神,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共同抗擊疫情的堅定決心,詮釋了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社會責任和擔當……

“搭把手”的事還不止這一件!

今年2月疫情期間,錦華路琉璃場附近的地鐵建設者接到了臨近社區的求助電話,希望在社區找不到人、落實不到材料的情況下,可以幫忙對道路進行臨時性的封閉施工。地鐵建設者們不懼疫情高風險,發動節日期間的留守人員立即行動,築牢了社區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疫情防控“防火牆”。

其實,成都軌道在建設過程中的暖心舉動遠不止這些。2016年,正在修建7號線的建設者,為了等待一窩雛鳥的孵化,推遲了4天施工。2019年6月,6號線一二期金石路站建設者為確保行人夜間的出行安全,利用晚上休息時間義務幫助社區搶修路燈,為市民點亮一條溫暖的回家路;6號線一二期工程土建6標建設者得知周邊居民突遇用水難問題,通過6天連續施工作業,為社區打出一口愛心井……對於成都軌道而言,凡與民生相關之事,從來都不是小事,更不會“以事小而不為”。

秉持為民情懷,踐行溫情建設,在充分傾聽民意、了解民聲後,成都軌道從2019年起,在車站展開了一場“廁所革命”——增加數量,優化佈局,提升細節。與此同時,落實更多為民舉措——增設扶梯,增設無障礙電梯,並提升載重標準,電梯門廳增設夜間照明,增加地鐵站地面指引設施,在出入口增設夜間景觀照明,增設過街通道,方便市民出行……

15年的建設過程,讓成都軌道與群眾建立了緊密的血肉聯繫,而“成都軌道”,早已成為成都市一個響噹噹的品牌。這背後,是成都軌道集團以國企擔當承擔社會責任,以溫情建設詮釋民生情懷,在踐行著建設使命的同時,堅守溫暖初心。

文化 打造高品質“城市形象風景線”

地鐵建設不僅要與鋼筋、混凝土打交道,還要與文化藝術産生深度連結。

以“天府中心”為主題,通過智慧藝術多綵燈光控制,使藝術裝置融入空間,以活躍內部空間色彩並區分主體功能空間,描繪出未來天府中心萬花齊放的美好畫卷,這是天府新站;以“金色軌道”為主題,菱形燈陣間隔排列,金色軌道婉若遊龍,天花與地面倒影融合,金邊拱門交相輝映,構成一幅高貴典雅的盛景,這是世紀城站——今年9月,18號線的車站一亮相,就毫無懸念地引起一片點讚。

打造高顏值地鐵車站,在成都早已不是新鮮事。5號線皇花園站,以“花重錦官城”為主題,車站內處處是融入芙蓉花古典花紋造型及傳統建築拱的元素,通過木紋肌理及金色的運用,體現出皇花園的宮殿氣質,是古風好愛者的“打卡聖地”;10號線雙流機場1航廈站,天花吊頂以“飛翔”為主題,展示藍天白雲、紙鳶等素材,彩色熱氣球上飛翔的熊貓,以“最成都”的方式,熱情地迎接著南來北往的乘客……

從最初的“一站一景”,到從7號線開始的“一線一景”,到現在統籌考慮整條線路的車站打造,成都軌道車站已成為城市文化輸出與表達的一張名片。

“成都軌道開建15年來,一直以‘城市發展主動脈、軌道交通新典範’為企業發展理念,並以實際行動助力交通提速、助興文化名片,先後建成金沙遺址、熊貓大道、雙流機場、理工大學、駟馬橋等多個‘網紅’地鐵車站,深受社會各界和市民朋友的好評與喜愛,並逐步形成極具成都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我們在車站設計裝修中融入天府文化時代價值和現實表達,力主推行‘一線一景’為原則的車站裝修風格,深入回溯天府文化的歷史源流,將城市的文化、歷史的沉澱通過共性區整體統一、個性區適度運用的文化符號,來表達裝飾設計理念,進一步系統化、整體性展示城市歷史風貌和時代特徵。” 成都軌道集團總工程師、成都軌道建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時亞昕表示。

據介紹,將來成都軌道車站在打造上將分城市級重點藝術站、重點藝術站、藝術站三個層級進行,在確保功能性、整體性的基礎上,在一條線路的車站內主動融入個別極具特色的車站設計,成為一條線路的點睛與名片,打造出世界知名的藝術文化車站,以此表達軌道交通車站的藝術性和文化性,體現成都的“蜀風雅韻、中國氣派、別樣精彩”,為乘客提供更好的出行體驗,展現成都數千年曆史文化名城形象。

後記

2020年,是成都軌道開建15週年。15年間,成都軌道為城市交通做出了卓越貢獻,引領城市發展格局。與此同時,也在提供著更多的城市價值表達,書寫城市文化,講述城市故事,賦能城市發展。

新的時代巨幕已經開啟。在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公園城市示範區的當下,成都軌道交通以更大的謀劃、更多的擔當,全速前進,譜寫出更加令人期待的全新建設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