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肖姍姍 楊琳
如果讓世界各國的人來選一個代表中國的文化符號,會是什麼?
一項調查顯示,俄羅斯、美國、日本等國外民眾對中國文化符號的認知,第一是“大熊貓”。
大熊貓!這也是8月21日至26日,首屆中國大熊貓國際文化周在北京舉行期間,一個備受喜愛的熱詞。從黨政部門到國際組織、從學術界到企業界、從作家到生物學家、從兒童到長者,大家目光聚焦大熊貓,從不同側面講述大熊貓的故事。
在四川牽頭舉辦的“熊貓中國·四川之夜”等系列配套活動中,在北京部分地標和社區衚同裏,與大熊貓相關的活動一票難求。在中華世紀壇舉辦的四川主題展,觀展人數兩倍于其他普通展覽。
從大熊貓的家鄉四川到首都北京,颳起大熊貓旋風。旋風的中心,是大熊貓文化。
在文化周的開幕式上,“中國大熊貓國際形象設計全球招募計劃”啟動,邀請全球設計師“開發具有中國文化內涵、體現中國理念、代表中國國家形象的中國大熊貓國際形象”。
“熊貓中國·四川之夜”活動上,省委書記彭清華盛情邀約:“我們將在未來5年面向全球招募100名大熊貓文化推廣使者,讓世界更加了解大熊貓文化、更加關注四川,推動四川與各國交流合作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邁進。”
從大熊貓到大熊貓文化,從萌在眼裏到走進心底,大熊貓已成為助推國之交與民相親的友誼之橋、文化使者。“大熊貓在這顆星球上生存800萬年後,似乎正被賦予新的使命。”14位“大熊貓文化全球推廣大使”之一、知名科幻作家韓松撰文寫道。
站位更高
挖掘好大熊貓文化、講好大熊貓故事,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內容。四川作為大熊貓的家園,提高站位、主動融入國家外宣工作大局,助推大熊貓成為“國家名片”
超過5億人次——這是截至8月26日下午,網際網路上關於文化周相關報道的總點擊量。如此熱度,堪稱今年全國外宣活動中的一個“大熱門”。
如此熱度,也出現在8月21日“熊貓中國·四川之夜”的現場:300多名嘉賓匯聚一堂,既有國外政要、駐華使節、國家部委領導,也有知名科學家、企業家、藝術家以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省政府新聞辦一位負責人表示,這是近年來我省最高規格的外宣活動,現場火爆程度超乎預期。
就在同一天,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在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挖掘好大熊貓文化、講好大熊貓故事,正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內容。
“大熊貓形象深入人心,代表了溫柔、友情和禮貌,大熊貓作為中國的外交形象,加深了中國和泰國之間的情誼。”泰中友好協會會長、泰國前副總理功·塔帕朗西在“熊貓中國·四川之夜”致辭中説,為大熊貓“林冰”取名時,約三分之一的泰國人都參與其中。談及泰國人民與大熊貓的深厚情誼,他數度哽咽,現場無不動容。
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副院長李瑋曾多次參與“我國文化軟實力對外傳播研究”重大課題,對西方許多國家民眾進行了廣泛調查,結果表明,“親和友善的大熊貓,已經成為最具辨識度的中國文化符號。”
中宣部副秘書長趙奇表示,大熊貓國際文化周將讓世人更加深入地理解大熊貓文化內涵,進一步拉近中外民心,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凝聚精神力量。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對四川提出“打造立體全面開放格局、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的殷切希望。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明確實施全面開放合作戰略,將全域開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四川是大熊貓的家園,生活著全國約75%的大熊貓,是中國大熊貓對外交流的主力軍。積極謀劃大熊貓國際文化周活動,立足國家站位、國際視野,爭取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支援,聯動國家機關、機構及各省級政府主辦,既是融入國家開放戰略和中央外宣工作大局的主動作為,也是四川自身擴大開放的有力舉措。
一種熱潮正在形成。首屆中國大熊貓國際文化周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指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四川省人民政府、陜西省人民政府和甘肅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致力於將活動打造成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標誌性品牌。
助推大熊貓文化品牌成為國家級外宣形象符號,四川從年初就展開緊鑼密鼓的籌備工作,整個文化週期間的主體活動均為四川策劃、承辦,最亮眼的風景也由四川繪就。省委書記和省長同時出席大熊貓外宣活動,這種以往不多見的“高規格”,為全省形成領導幹部帶頭抓外宣工作的良好局面樹立了榜樣。
全新局面正在打開。巴拿馬駐華大使施可方表示,今後不僅要在巴拿馬推廣大熊貓文化,還要讓拉美地區的人民了解大熊貓和四川。
“大熊貓能讓人們敞開心扉。”印度尼西亞駐華大使周浩黎表示,今後將不斷地傳播大熊貓文化。他相信,人們因大熊貓而連接,也能帶來更多的合作機會。
內涵更新
讓大熊貓的美好形象,承載著中國故事,跨越種族、文化和地域的藩籬,直抵人心,贏得世界的傾聽
“為什麼世界上,只有中國才有大熊貓?”剛剛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的徐剛表示,“每一種生物都有它所尋求的最適合環境,而只有中國,只有四川,優良的自然生態成全了大熊貓生存的天堂。”8月22日,中國國家圖書館。徐剛和89歲高齡的“熊貓之父”胡錦矗、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得主阿來,以及大熊貓文化研究學者譚楷、孫前,在大熊貓主題書籍分享會上,縱論大熊貓文化。孫前説,“大熊貓文化的核心內涵,是物競天擇、和諧共榮、友善包容。”譚楷認為,“大熊貓蘊含獨有的科學、美學、文化、生態價值,其中最重要的特徵就是一個‘善’字,大熊貓文化是一種真善美的綜合體。我們借助大熊貓傳遞的‘和善堅韌’,是中華民族優良文化的一部分。”
……這些關於大熊貓文化內涵的思考,給人啟迪。
大熊貓文化,是四川乃至中國的一個超級IP,近年來被廣泛開發利用。然而,在今年上半年由省委宣傳部組織的赴成都、雅安等6市18縣的“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中,在15場由大熊貓研究學者、文化名人、文化企業參與的座談會上,大家卻紛紛反映,目前對大熊貓文化的內涵發掘還不夠,碎片化、雜亂化現象明顯,影響了整體傳播效果。
因此,對大熊貓文化內涵的深度發掘和對四川對外文化交流品牌的統一打造,成為四川積極參與本屆文化周並主辦兩大主題活動、八個配套活動的一條主線。
文化週期間,借助北京專家薈萃、智庫發達的優勢,大熊貓文化國際傳播分享會、大熊貓主題書籍分享會等研討活動請來業內頂級學者和知名文化人,大家獻計獻策,大熊貓文化內涵和外延得到明顯提升。
作為“熊貓中國·四川主題展”的策展人,新華社領銜編輯陳小波特別在展覽中突出了四川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大熊貓的安危,折射著人類認識自然,一步步探索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努力。”
分管熊貓頻道的央視網副總經理羅琴認為,純粹的大熊貓形象出現在國外觀眾面前,它本身的動物體態、黑白體態,就已經是中國的“太極文化”“哲學思想”有形無形的體現,它看起來憨態可掬,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裏最本真的東西,超越了現實和歷史。
“文化符號是一張國家名片,蘊藏著民族的喜好、習性、精神、價值觀,蘊含著歷史的記憶。”李瑋認為,借助大熊貓,完全能夠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能否做到當下化、共用化、未來化,決定著中國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貢獻世界、影響世界。
和善可親的大熊貓形象已呼之欲出。“大熊貓是最有潛力成為代表中國的最萌的動漫形象。”在大熊貓文化國際傳播分享會上,人民中國雜誌社總編輯王眾一説,“文化産品市場的全球化,要求我們探索最大公約數,謀求世界接受度。而開放的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互相鼓勵別人拿去自己的文化要素。文化的交流必然是一個互相融合的過程,文化的博弈也一定不是零和博弈。”他建議,四川應該以大熊貓為主題,打造出一個獨一無二的、類似于日本“熊本熊”的卡通形象,一説到大熊貓,就能想起的那種第一形象。
文化周發起的中國大熊貓國際形象全球招募活動,邀請海內外優秀設計者創作獨一無二的熊貓文化形象,更好地向世界解讀、詮釋大熊貓文化和善可親的形象。